家中掛鐘不能隨便放 時鐘擺放有十項禁忌
91 2025-09-11
呂氏部落是四岳部落之后,是羌的一支,也是姜姓的分支。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游,因協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呂地,在山西呂梁山一帶,呂國是虞夏時期至春秋時期的侯國,由呂氏部落所建立。《路史· 后紀四》說“共工之子噎鳴,又叫伯夷,為寞心呂,且功于水,封呂”。
商朝末年,河東呂氏呂尚姜子牙諸侯助周滅商,周武王仍封呂國為侯國,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公元前783)呂國南遷于河南南陽一帶,后為楚國所滅,部分呂氏族人仍然居住在河東。
《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說 “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
呂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孫太公呂尚,深謀遠慮,英明神武,起于渭濱,輔文佐武,滅殷興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呂于齊。
三國時代,蜀國呂虔后裔遷居河東。
晉代時,呂充任河東太守,徙居河東。
到了唐代,世居河東的呂氏開始壯大。太公呂尚62世孫延之公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舉進士,授官越州刺史兼浙東節度使,累官至御史中丞。
呂延之的兒子呂渭,亦為唐朝進士,官為禮部侍郎,刺湖南七州,贈尚書右仆射。呂渭生六子,有四個兒子長大成才,名為溫、恭、儉、讓。
在五代十國時期,以“三院呂氏”而著名。長子呂溫的玄孫呂夢奇為河東長興侍郎院派,次子呂恭的玄孫呂琦為幽州天福侍郎院派,三子呂儉的玄孫呂咸休為汲郡顯德侍郎院派,四子呂讓,生有三子,幼子煜兩舉不第,更名為巖,字洞賓,成為道家之祖。
北宋時期“東萊呂氏”盛極一時,遷居洛陽的呂氏家族人才輩出,呂延之七世孫夢奇、琦、咸休,俱五服昆弟而官同為侍郎,各以其逢主之年而分派。三派之裔,官居九卿,名垂史冊者眾多,延之公成為呂氏 “河東堂”初祖。連出八相(呂余慶、呂蒙正、呂端、呂夷簡、呂公著、呂頤浩、呂惠卿、呂大防),滿門公卿,是當時最有勢力的名門望族。
三、河東堂呂氏名人
呂溫幼學從父,20歲從著名學者陸贄學《春秋》,從梁肅學文章。他為學刻苦,有志于世,跟隨祖父居洛陽。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應河南府試,為貢士之冠。十四年(798)進士及第,次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十九年(803)擢左拾遺,次年與張薦出使吐蕃,歷官戶部員外郎、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元和三年(808)秋,呂溫因劾奏宰相李吉甫,貶道州刺史,五年徒衡州,六年八月病卒于衡州刺史任上,終年40歲。
呂溫參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團,當時只30多歲,為少壯之士,鋒芒初露,為王叔文所倚重,是革新派重要成員。他行事不肯茍且從俗,有志氣,有抱負,談史論政,極富熱情。元和三年(808),因與竇群奏劾李吉甫交通術士,先被貶道州,后又徒衡州。在道州、衡州任上,他克盡職守,政績頗著。
呂溫是一位頗有仁人之心的官員、詩人,憂民生,憫農事。在衡州時,有百姓五人繳輸公稅時死于洪水,呂溫作《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自責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謹,致此淪逝,咎由使君。”還拿自己俸錢撫恤死者家屬,代其納稅。這在當時極為少見。
呂溫作為晚唐詩壇上的一個著名詩人,一直受后世推崇。他的詩詞意淺直,平白自然,多憫民憐友之作,紀游記事,抒發情感,被收入數種唐名家詩集,詩選。今傳《呂衡州集》,仍為10卷,共210余篇,由劉禹錫編纂。
息駕非窮途,未濟豈迷津。獨立大河上,北風來吹人。
雪霜自茲始,草木當更新。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綠原青壟漸成塵,汲井開園日日新。
四月帶花移芍藥,不知憂國是何人。
百憂攢心起復臥,夜長耿耿不可過
風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鏡破。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呂讓,河中人,曾任海州刺史、太子右庶子,元和十年(815年)進士。呂洞賓為他的第三個兒子。祖父呂延之,父親呂渭。
柳宗元的《送表弟呂讓將進仕序》是寫給表弟呂讓的文字。此文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這一年柳宗元被貶永州已整整十載。當時,柳宗元應召回到長安,在回京的日子里,小表弟呂讓造訪了違睽已久的表哥柳宗元。而此時呂讓剛十八歲,因承家訓,飽讀詩書,文筆恣肆,深得其時文士好評,故自鳴高興,打算列孰科考,在仕途上大展鴻猷。在赴考之前,特地造訪柳宗元,請他教導賜教。柳宗元在聽了呂讓的雄心狀志后警告他,要進入仕途發揮希望,完本身的宏愿,沒有學問不行。鼓舞他以結狀勤勉的態度,經由過程一步一步的致力,完本身經國濟世的傾向。言語后,柳宗元當即寫此文。
此事《呂讓墓志銘》有記載:“故柳州刺史柳公宗元為序餞行,具道所以然經”。呂讓和唐朝大文豪柳宗元是表兄弟關系。此次會面即柳宗元與呂讓末了訣別。不久柳宗元再次登上漫漫南行放逐之途。
呂喦(796年5月-?) ,或作呂嵓、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巖客子,自稱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稱呂洞賓,唐代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 ,道教丹鼎派祖師、妙道天尊。呂洞賓師事鍾離權,后曾傳道予劉海蟾及王重陽,被道教全真道尊奉為“北五祖”之一、是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 民間稱他為“孚佑帝君”“呂純陽”“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呂洞賓也是“五文昌”之一,常與關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呂夢奇,呂溫之玄孫,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人。唐末在幽州(河北省涿州市)任小吏,后唐天成四年(929年)7月免了呂夢奇御史中丞職,降為太子右贊善大夫,后任北京(今山西太原西南)任副留守,長興三年(932年)呂夢奇回朝為戶部侍郎。
呂龜祥,其父呂夢奇為戶部侍郎,生二子,長名龜圖,次名龜祥。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登進士及第,為殿中丞知壽州,有惠政,民留之,后以壽為家。長子蒙亨,進士;次子蒙選,虞部員外郎;三子蒙周,進士。
呂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圣功,祖父呂夢奇。呂蒙正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為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呂蒙正以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兼修國史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罷相。后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993年),以吏部尚書、平章事復為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罷相,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呂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再次拜相。咸平六年(1003年),以病罷,授太子太師,封萊國公,后封徐國公、許國公。祥符四年(1011年),呂蒙正逝世,年68歲。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圣,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發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蛟龍未遇,潛水于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職于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呂夷簡(978—1044年),字坦夫,呂龜祥孫、呂蒙亨子,呂蒙正堂姪。咸平三年中進士,出任地方小官。得呂蒙正舉薦,官至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仁宗繼位后,章獻太后垂簾,任命他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天圣六年(1028),拜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晉升為宰相,執掌朝政八年,一度兼任樞密使,集二府大權于一身,享受無比殊榮,官至太尉(正一品)、許國公,死后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配享宋仁宗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