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8分的《彼岸花》是怎么煉成的?
林允、宋威龍主演,改編自安妮寶貝同名小說《彼岸花》于5月1日上線。這部劇在2017年11月就已經殺青,積壓三年后終于得見天日,背后具體原因卻不得而知。
如今上線一個月過去,該劇已基本更新完畢,網絡口碑評價空前一致:一部標準爛劇。目前《彼岸花》豆瓣評分2.8,可能是2020年以來評分最低的國產劇。
有網友表示劇名很應景,彼岸花代表生死兩隔,此劇的觀劇體驗讓他迅速關閉頁面理智地選擇了生。這樣的豆瓣吐槽、視頻網站的神彈幕可能比劇更好看——
“讓這幾位配音老師放下假吧”
“能不能走點心,旁白念得像急著要上廁所,演員演得像是在玩過家家,濾鏡白得像牛奶”
“畫面、造型像低配版的《快樂星球》,巴啦啦小魔仙”
雖然《彼岸花》拍攝于2017年,與當下的審美風格和制作水平有脫節,但劇中的“廉價影樓風”特效和角色殺馬特造型還是讓人大跌眼鏡,第一集林允飾演的女主角被車撞暈意識到了一個“仙境”,這里的特效仿佛回到90年代,這綠油油的背景、這摳圖感、這奇葩的柔光……
如果只是特效五毛,造型辣眼,恐怕還不會引來如此一致的惡評。雖然《彼岸花》改編自安妮寶貝同名小說,但故事卻大相徑庭——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叫做喬的年輕女作家,另一個主體南生是喬所寫的電影劇本中的女性形象,南生深愛著繼母的兒子林和平。安妮寶貝以第一人稱“我”一邊寫作一邊敘述的方式行文,兩條線索相互交叉。
該小說出版于2001年,是安妮寶貝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整部小說當然充滿了“時代感”。她代表性的精致、冷色描寫,小說人物童年創傷帶來的陰郁氣質等,在當下顯然不是一個好改編的題材。
但劇版《彼岸花》選擇了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另起爐灶,把能想到的狗血瑪麗蘇套路都用上。
《彼岸花》劇版的劇情是,宋威龍飾演的林和平深愛著南生,但有一天南生自殺了,雖然林和平成了某大公司老總,還有個愛他的女總裁阿栗姐,他還是對南生念念不忘。有一天他在巴塞羅那碰到一個和南生長得一模一樣的女生喬曼,兩個人再加上何潤東飾演的男二號一起“大鬧”巴塞羅那,堆積各種無腦情節,后來劇情發展,得知南生是被人推下海然后失憶了變成了喬曼……
失憶、總裁、偶遇、世界很小圍著主角轉,2020年能看到這么純正的狗血劇也是很不容易了。除了人物和小說同名,你很難找到這部劇與原作小說氣質的真正聯系,既缺少情節上的,也基本沒有風格上的共鳴。
演員表現也一言難盡,但其實這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畢竟看了一會,女性觀眾基本會發現宋威龍的顏值是唯一能讓人把劇看下去的點。服化道、畫面的審美水平,劇情的狗血程度都已經遠遠超過了演員本身的表現所能影響的范圍,同時這部劇居然長達50集,難怪對大多數觀眾來說,觀劇體驗都堪稱一場災難。
《七月與安生》走紅后一擁而上
安妮寶貝作品改編項目們怎么樣了?
安妮寶貝成名已久,其小說卻只是在近幾年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說到底還要歸功于2016年上映的電影《七月與安生》的驚艷表現。憑借這部影片,曾國祥導演獲得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提名,周冬雨、馬思純兩位主演共同獲得金馬獎影后。雖然1.67億元的票房不算高,但在當時激起的話題熱度卻相當不俗。
在電影《七月與安生》獲得口碑認可后,影視行業似乎才突然發現安妮寶貝這個與韓寒、郭敬明同時代的現象級作家,還有那么多作品沒被改編。一時之間,《八月未央》《彼岸花》兩部劇集項目在2016年、2017年開拍,劇版《七月與安生》也在2018年宣布開拍,此外《蓮花》《春宴》也在當時傳出過影視項目計劃。
結果是,這些安妮寶貝的改編影視劇并沒有一部稱得上成功的。
劇版《七月與安生》自然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部。該劇由沈月、陳都靈主演,在2019年暑期上線,豆瓣目前停留在4.0分。從演員的表演實力來說劇版就差了一截,劇情上則相較影版拖沓、狗血了許多。安妮寶貝的原作是1.7萬余字的短篇小說,是首部短篇小說集《告別薇安》中的一篇,改編成2小時以內的電影尚不簡單,需要導演編劇領會文字留白之外的氣質,而劇版《七月與安生》足足拍了48集,又實在沒能在深度上繼承電影版的神韻。
《八月未央》的影視改編情況更為復雜,經搜索可以發現三個同名條目,但無一成功與觀眾見面——一是與《彼岸花》同為王小康執導,韓國明星rain、宋茜、付辛博等主演陣容的電視劇,這個項目開拍尚在《彼岸花》之前,還曾在2016年8月在華東政法大學拍攝期間鬧出校園沖突事件。該劇雖然早已殺青,卻一直沒有排期播出;
此外還有一條資料不全的《八月未央》網劇版條目,也是2017年就有部分信息,目前豆瓣上該版本播出時間標記為2022年,很可能項目已經爛尾;
其三是《八月未央》電影版,李凱執導,鐘楚曦,羅晉,譚松韻主演,北京凱視芳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聚合影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千旗影業有限公司出品。這部電影在2018年3月就已經曝光劇照,當時預計會在年內上映,如今其豆瓣條目的上映時間也是2022年。
包括已經面世的《彼岸花》和劇版《七月與安生》在內,這些雨后春筍一般的影視項目都是在《七月與安生》電影成名后出現的。
但讓人遺憾的是,以《彼岸花》和劇版《七月與安生》呈現出的成品質量來看,一擁而上的改編并未考慮到太多內容層面的打磨,而是像聞風而動一般蹭電影《七月與安生》的熱點,質量實在讓人失望。
說到底,原因之一是安妮寶貝的文學并沒有那么適合影視化——《七月與安生》很可能是一個孤例,是曾國祥和多位編劇的精心策劃,加上周冬雨和馬思純與角色的渾然天成的結果。《七月與安生》作為一個短篇故事,有足夠明確的情感和細節上的留白,這也給了更重情緒、藝術感的電影更大的發揮空間。
以當時的情景來說,國內青春片已經陷入《致青春》后的套路化的泥沼中,《七月與安生》實則是一次特立獨行,往套路外大大地邁了一步。而就像曾國祥在《少年的你》所呈現出的一樣,《七月與安生》同樣是一部跳脫出一貫青春片中的校園愛情故事和懷舊標簽,將目光投向了更遠處的作品。
而像《彼岸花》這樣處處流露出的尷尬,本質上是出品方對內容本身態度的浮躁,也是對觀眾的不尊重。一窩蜂跟風而上熱門題材,結果拍得一無是處,只好在積壓幾年后撈回一點是一點。
說到底,最受傷害的恐怕是曾經的安妮寶貝、現在的慶山的讀者們。跟風爛劇的口碑崩盤對讀者回憶的傷害,對作者IP本身的傷害都是難以彌補的,但這一點,也許從沒有被在意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