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娛樂話題頻頻引發輿論關注,并且其影響力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娛樂圈,而是呈現出更大的公共屬性,越來越具有公眾參與的特征屬性。在2016年,這一現象尤為突出。
騰訊指數根據全網公開場景監測顯示,2016年娛樂類熱點事件中,依照事件熱度排序,王寶強離婚事件“一騎絕塵”,遙遙領先于其他所有明星事件,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事件”。此外,林丹出軌、六小齡童未上春晚等事件,也因事件主角國民級別的知名度,而成為熱度靠前的娛樂事件。
(↑本文數據如無特別標注,均據微信公眾號、QQ空間、騰訊新聞及評論、騰訊微博公開場景綜合計算;數據來源:騰訊指數)
縱觀全年,離婚、結婚、出軌/約炮等與兩性相關的關鍵詞成為年度娛樂類事件的高頻話題;撕X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從當事人雙方互撕(郭德綱與曹金云、張靚穎母親與馮軻),到吃瓜群眾站隊(趙薇事件中的挺趙粉絲與小粉紅、王寶強粉絲與馬蓉粉絲),各種高能預警應接不暇,話題也越來越多超出明星本身,延展向更多的嚴肅公眾討論。在一眾事件中,六小齡童未上春晚事件宛如一股清流,以一場集體懷舊為猴年帶來了一個溫情的開端,即便結局并未如網友所愿,但輿論已然作出了最好的注腳:“鮮肉總會變老,經典永遠年輕。”
解析:2016年娛樂事件傳播特征
騰訊指數梳理,2016年娛樂類事件存在如下特點:1)事件在社交平臺迅速蔓延,快速廣泛傳播的同時,更多民眾參與討論;2)商業性主體搭車事件,夾雜營銷號、段子手、網紅等等使得事件真相紛雜;3)一件事引發多點話題和關注點,多種觀點激蕩,多領域輻射,迸發多個熱點,引發多次高峰;4)輿論倒逼真相層層拋開,事件多次反轉。
1.嚴肅話題討論減弱,娛樂化轉場出現
互聯網一直是全民娛樂的空間,網民天然更關心娛樂八卦。2016年上半年社會輿論的娛樂化傾向,分為兩種類型:
1)與娛樂圈人物或話題相關所衍生出的社會話題。由于娛樂話題往往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網民參與討論的意愿和能力都較強,往往也存在更共通的大眾情感或心理基礎。如10月份以來王寶強離婚事件的持續發酵,草根出身的寶強更容易讓網民產生“如果是我”的聯想;
2)其他類型事件的娛樂化衍生話題。即便非傳統娛樂領域,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每一次傳播拐點的出現都離不開花邊話題,無論是開幕式的“高顏值”擊劍隊、傅園慧的“洪荒之力”、秦凱何姿的獎臺求婚,娛樂化的衍生話題都蓋過比賽本身,受到更多網民的關注和討論。
“洪荒之力”娛樂話題討論量遠遠超過女排討論量
娛樂化轉場現象在2016年的頻繁凸顯,一方面可能是網民考慮敏感時政話題發言的風險,一方面在負面事件的陰影下,娛樂可能是情緒發泄和心情放松的最佳途徑。互聯網是觀點發酵場、對峙場,也是網民自我情緒調節地。
2.廣場型輿論場是娛樂類事件關鍵傳播渠道
縱觀2016年娛樂類事件,其發展和傳播出現了多平臺(微博、微信、論壇、網站……)、多渠道(個人、組織、政府、網民均發布信息)、多角度(每個主體從不同角度發布信息觀點)等等特點,主流傳統媒體報道、官方權威發布,等等各種信息雜糅、多條線交錯、多點傳播同時跟進等全方位的立體爆發。
其中,也經常夾雜和裹著營銷公眾號、網絡推手、網紅炒作、造謠取樂等等復雜的利益群體和無意識和不自覺的訴求。自媒體的激烈競爭,加劇商業化的炒作和搭車博得眼球,這些都影響著事件的走勢和發展,也成為2016年熱點事件傳播的新特征。
在娛樂類事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不存在統一范式的路徑模版,但廣場型輿論場(例如“微博”公開輿論場)對信息的放大作用仍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我們看到,無論是王寶強事件、林丹事件、還是張靚穎事件,微博仍然是明星們選擇發聲、推動事件的首選場景。而趙薇事件中,微博也是最主要的網民討論、輿論發酵陣地。
新浪微博是趙薇事件最主要的公開傳播渠道
3.“快閃”類事件增多,傳播整體生命周期縮短
2016年上半年發生了多起“快閃”類事件,如友誼的小船、科比退役等爆紅的流行事件。而娛樂類“快閃”現象也開始出現與公共社會事務結合的趨勢,如今年年初影響廣泛的帝吧出征反臺獨事件——原本屬于小眾亞文化產物的帝吧,一夜之間“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號就喊遍了互聯網甚至喊出國門,然后在許多網友的錯愕中又迅速結束。
發生于今年年初的六小齡童未上春晚事件,也一樣在短短不足兩天之內迅速發酵至頂峰,隨后又迅速衰落,呈現斷崖式回落,24小時內已衰減至1萬以下討論量級,且隨后不再有明顯的起伏,完全淡出公眾視野。
六小齡童未上春晚事件沸沸揚揚后又迅速淡出公眾視野
“快閃”事件的出現增多,說明社會娛樂熱點的轉移速度越來越快,網民對于熱點新鮮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種現象對于公共治理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在于突發事件的爆發度和爆發點更難預測,對事件監測與研判的實時性和完備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遇在于“快閃”的實質是熱點整體生命周期的縮短,基于這一大眾心理特征,如果在事件中應對得當,也有助于快速平息。
4.“反轉”頻現,多方利益主體試圖影響輿論
近年來,新聞反轉事件屢屢發生。在娛樂類事件中,同樣發生了多起引發廣泛關注的“反轉新聞”,如王寶強離婚事件中輿論的多次反轉,劉愷威出軌、張靚穎母親“手撕”女婿等事件中,事件走勢也因為多方“爆料”而持續反復。
以王寶強離婚事件為例,每一次反轉,一般都會引起新一波的輿論熱點,將一個事件的熱度推向一個又一個的新高潮,事件反復,持續周期延長,討論和關注的問題輻射面也越來越廣。
反轉頻現,傳播峰值多次反復(以王寶強離婚為例)
反觀“反轉”,其實是網絡傳播真實發展和層層剖開的一個過程,主要體現在消息源和輿論兩個層面:
從信源層面來看,媒體激烈競爭,在事情出現苗頭或者單方信源的情況下,信息可能在不加驗證審核的情況下,就迅速發布;而信源的復雜和網絡內容的易生產,又使信息的驗證識別變得復雜。而隨著事件成為關注熱點,多方主體的信息和事實才逐步披露,所以導致多次反轉。
從輿論層面來看,隨著事件真相的大轉彎式的曝光,網民觀點和意見也迅速變化,而且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被欺騙的感覺,更是激烈表達與之前相反的觀點;另一種是當大家都在指責或者持有一種較為近似的觀點時,突然出現權威式或者醍醐灌頂似的更為理性或高明的見解,網民一下子就又追風新的觀點。
從另一個角度反思,反轉的頻發,也說明在熱點事件中,涉事各方影響輿論走向的意愿和行為都在增加,而且也往往能夠帶來傳播走勢的變化。當然,也不可否認“反轉”也是輿論場“自凈”的一個過程。但是也不容忽視,事件傳播過程中各種利益的夾雜和不同利益主體對輿論的試圖控制。
2017新年快樂
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