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教科書上關于新聞的標準定義來,“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顯然流傳更廣,它極為通俗地總結了新聞中抓眼球的部分——驚悚、獵奇、反常識。
但人們對于新聞的閾值,很多時候并沒有達到非“人咬狗”不能興奮的地步,僅僅是一段貓咪仰天酣睡、抑或泰迪直立作揖的視頻,往往就能夠讓人笑得前仰后合,從而欲罷不能地在手機上滑屏不止。
嚴格來說,當新聞資訊APP都改頭換面升級到信息流之后,這條河流里,真正可以稱之為新聞的浪花,已經相當微乎其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消遣、娛樂內容。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對于真正關系到他們生老病死的信息不感興趣,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對有價值新聞的疲憊和拒絕。
01 超越娛樂
新浪新聞剛剛發布了六組關于新聞的故事海報,都是很難稱得上是“人咬狗”的新聞,但無一不引發了大規模圍觀:
雖然沒有萌寵、沒有網紅,也缺乏聳人聽聞的元素,但這六組正能量的主題:創業、物價、戶口、高考、兒童、住房,精準切中普通人生活的核心要害。
流量只是對價值觀的額外犒賞。母親千里迢迢地給女兒快遞家鄉的櫻桃,年輕的父親結婚五年后終于拿到戶口告別“津漂”,環衛工人申請到公租房后的憨厚一笑。這些平凡人的瞬間,在溫暖人心時,捎帶收獲了驚人的流量。
從這個角度看,新聞業一度潰敗,并非由于娛樂化信息流的不可阻擋。很大問題出在了新聞業本身。
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研究員Hossein Derakhshan就曾指出,“新聞業面臨的挑戰是在抵制宣傳和娛樂誘惑的同時,圍繞新聞以外的東西重塑自身。新聞業的創新不僅應該是商業模式或技術的創新,還應該是全新的文化形式和表現形式的創新。”
二十多年來,從門戶到微博,新浪與十多億中國人一起經歷了社會生活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因此,在捕捉社會熱點和堅守社會責任上,自有其自覺和慣性。在高度娛樂化的信息流之外,新浪新聞重新舉起“熱點新聞”的火炬,無形中照亮了新聞業的另一條道路。
02 從流量到價值
中國網民用戶數和停留時間接近見頂之際,新聞資訊行業的競爭也跳躍到另一個維度。
構成流量的兩個關鍵因素已經告別了極速增長。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2019年上半年,網民人數比2018年底增長了不到2600萬,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只增長了1114萬,盡管絕對值依然可觀,但相對于巨大的網民存量規模而言,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流量的另一個關鍵指標——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僅僅比半年前多了18分鐘,平均到每天相當于不過多上網了兩分鐘多,可以理解為,網民們的上網時間幾乎沒有變化。
過去,資訊App們競爭的重點是爭奪用戶時間,未來,如何讓用戶上網時間變得更有意義則將成為全新的優勢。
就連手機廠商也放棄了永無止境地搶奪用戶時間。當蘋果CEO庫克發現自己一天拿起手機超過200次時,他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隨后,蘋果在iOS 12上推出了Screen Time屏幕時間功能,試圖幫助所有的用戶,不要每天太沉迷iPhone手機。
回到資訊行業,作為一款信息流產品,在博得用戶莞爾一笑之外,還應該向用戶提供怎么樣的價值?追求高品質內容閱讀用戶的痛點是明顯:碎片化時代,如何便捷獲取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
在這個問題上,國際新聞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副主席Patrick Butler的認識倒是一針見血,“我們(指媒體)需要重新贏得受眾以及潛在受眾的信任,讓他們知道新聞在改善他們的生活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收入人群對于嚴肅新聞的需求愈發強烈,從而為信息流產品從流量向價值轉向提供了先導機遇。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在2019年初的一次調查顯示,高收入人群更偏愛傳統新聞類型的新聞客戶端。無獨有偶,艾瑞咨詢發現,一二線城市中,25-40歲的中高收入且有閱讀新聞資訊習慣的用戶群體,對資訊的普遍要求是“豐富而全面的高質量資訊內容,以及快速的信息更新。”
03 回歸內容本位
因應流量市場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頭部玩家也開始調整策略。
Questmobile的調查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新聞資訊行業,無論是依靠紅包、閱讀獎勵、答題獲現金等激勵手段,還是通過開寶箱分享、新聞分享、收徒拉新等裂變方式,傳統的拉新手段效果開始下滑。
內容創新成為改變此狀況的重要方式。從增速上看,在2019年上半年,財經等垂直資訊類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超過108%,增速明顯高于整體資訊類。基于內容創新的全景生態新聞資訊玩家數量也增加,且典型全景生態新聞資訊生態流量占比增大。
在門戶專業優勢和微博分發的雙重優勢加持之下,新浪新聞獲取了驚人的全景生態用戶數。據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半年大報告》統計,新浪新聞的全景生態月活躍用戶達到4.1億,位居全網第一。
新浪的內容創新較為集中地體現在理念的創新。近期這六組新聞海報的推出,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新浪對行業泛娛樂的糾偏,試圖重新擦亮新聞專業主義的傳統,特別是對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以期建立差異化的內容優勢。
理念之外,新浪新聞還加大對上游優質內容的合作,目前通過對中央級媒體100%覆蓋、與澎湃、新京報等3000多家主流媒體合作以及3.8萬頭部創作者入駐,試圖從源頭把握信息流的品質把控。
其他頭部玩家也意識到過度娛樂化信息流所面臨的價值稀疏問題。
騰訊新聞在內容建設上,一方面通過和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等在內的一線核心媒體達成合作,匯聚權威可靠資訊內容;另一方面通過推出一系列精品欄目從不同角度拓展用戶認識世界的寬度。
今日頭條也在今年8月上線了“精選頻道”,用戶專門展示深度、優質原創內容的頻道,其高層也曾表示,低質內容可能通過標題黨在短期內吸人眼球,獲得了一些灰色流量,但從長期來看,無法獲取忠實的用戶粉絲,實際價值因此趨近于零。
04 信息流的三大流向
物極必反,信息流在經歷了數年野蠻生長之后,其流向也將發生一些變化,具體看有三點。
流向之一,在普及機器推薦基礎上,加大人工編輯的力度,破除繭房效應,防止輿論場的極化效應。
長期以來,Facebook始終依賴于算法來為用戶選擇想要看的新聞,但在今年8月Facebook又決定重新招募一支編輯、記者團隊來確保“推薦的是正確的新聞。”在國內,新浪新聞在機器個性化推薦之外,還強化了專業編輯團隊對內容的精細化運營以及對新聞價值的審核判斷。騰訊新聞強調,堅持人機協同的作業方式讓公信力也不斷提升。綜合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優質新聞源在信息流分發中所占權重會有明顯擴大。
流向之二,適度糾偏過度娛樂化傾向,恢復新聞應有的公共價值,肩負社會責任。
考慮到人性的固有弱點,完全依據用戶興趣推薦信息的模式,被事實證明削弱了新聞的公共價值、淡化了新聞機構本應肩負的社會責任。未來,在事關用戶切身利益,如此前新浪新聞所發布海報中涉及的住房、教育、戶籍等“硬新聞”的推送面可能會更廣泛。
流向之三,用戶黏性的基點從沉迷上癮轉向創造價值。
在網絡沉溺已經引發各方重視的大背景下,無論是來自政策面的壓力,還是來自用戶生理極限的挑戰,未來新聞資訊App的商業模式都將發生變化,目前以盡可能多地擴大用戶規模、增長用戶停留時間以換取更多廣告的方式難以為續,而如何盡可能高效率滿足用戶對真正有幫助的資訊需求可能成為轉型的出路,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在可預見的未來,體察社會情緒、回歸媒體社會責任,為用戶創造真正價值,勢必成為資訊行業全新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