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暑假,四川省汶川縣紅色講解員王群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游客,其中不少是學生,“最多的一天,我接待了1000多個孩子”。
走進今天的汶川,成排的民居、堅固的學校、如織的游客……很難想象,16年前,這片土地曾經遭受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10萬同胞罹難或失蹤。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6周年。近日,羊城晚報記者深入汶川縣映秀鎮、臥龍鎮以及北川縣等地,探尋那從廢墟中崛起的“新生”。
忽焉16年,英雄猶在眼前,抗震救災精神常駐心間,家國情懷從未遠去。
天崩地裂不到最后不放棄生的希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以汶川縣映秀鎮為震中,一場里氏8.0級、烈度達10到11度的特大地震猝然來襲,在短短80秒內,打破了當地老百姓的平靜生活。
“地震發生的時候,我正抱著小女兒在街上逛街。”王群回憶說,“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正在幼兒園的大女兒。但當我走到映秀幼兒園的時候,那里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時年9歲的林浩,正和同學們在課室上課,突然感到教學樓左右搖晃。老師脫口而出:“地震了,趕緊跑!”可就在那一瞬間,教學樓“轟”地一聲倒塌,有的同學不幸被掩埋。
這場地震影響有多大?據《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記載,這場地震波及了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37個縣(市、區),災區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
在汶川縣蘿卜寨,一個名叫王光強的11歲少年,是當時班上最后一個跑出教室的學生。他說:“我的兩只鞋都跑丟了,全班同學主動把襪子脫下來給我當鞋。最后,我一只腳上套了12只襪子。”
在外部救援尚未抵達的當天,他們沒有放棄生的希望。當天下午5時,經過不懈努力,王群終于在幼兒園的廢墟里找到了受傷的大女兒。
而林浩在廢墟里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掙扎后,終于爬了出來。已經安全了的他,并沒有離開,而是返回廢墟救人。經過努力,他成功背出了兩名同學。也因為英勇救人的行為,林浩后來被中央文明辦等部門授予“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榮譽稱號。
02:30
開山辟路救援力量第一時間奔赴災區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記者看到了地震從震源爆發的模擬場景。“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固體從地底下猛烈噴出,在6秒鐘的時間內,以每秒400米的速度橫掃方圓2.5公里的范圍,相當于251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館內講解員安麗介紹道。
山河移位,巴蜀之地滿目瘡痍。包括百花大橋在內的多條進入映秀的交通要道被瞬間“切斷”,映秀瞬間成為了“孤島”。在外界尚無救援力量抵達這座“孤島”時,廣大受災群眾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展開自救。
與此同時,全國進入緊急救災狀態,一場爭分奪秒拯救受災群眾生命的殊死決戰就此展開。一份份命令、電報、指示從北京發出。短短幾個小時內,從黨中央、國務院到中央有關部門,從軍隊到地方,緊急應變,靠前指揮,構建了一個強有力的指揮體系。
2008年5月13日凌晨,成都軍區某集團軍炮兵團副參謀長帶領20人偵察分隊從都江堰出發,徒步15個小時,成為第一支挺進震中映秀的隊伍。地震后72小時內,十多萬大軍不畏艱險,分別從水、陸、空向災區集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內,一個巨大的LED屏幕播放著邱光華機組的事跡。邱光華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少數民族飛行員,有著5800小時的飛行經歷。汶川地震發生后,團黨委考慮他即將到齡停飛,并且家在重災區茂縣,與親人完全失聯,讓他負責地面指揮。但他馬上向組織請纓:這一帶地形復雜,我經驗比較豐富,應該到最前線去。
2008年5月31日13時,邱光華和他的734機組成員——副駕駛李月、空勤機械師王懷遠、空勤機械師陳林、物資裝卸和地面警戒員張鵬——前往理縣執行救災任務。這是他們第64次飛向地震災區。
之前的63次,他們先后運送救災物資25.8噸,運送各類救援人員87人,轉移受災群眾234名。在第64次飛向災區返航途中,直升機遭遇天氣突變,不幸失事……5位雄鷹一樣的勇士,就這樣永遠地融入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正是因為有這些義無反顧“逆行”的救援人員,才有了后來不斷獲救的幸存者。王群回憶,當她背著小女兒,牽著大女兒,一步步從映秀往外走時,她感受最深的是災難無情,但人間有大愛。
“從外面進來的解放軍、醫護人員還有志愿者,他們看到我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給我一個擁抱,然后告訴我,大姐你一定要堅強,你一定要帶著你的孩子走出去,你走出去了以后,會有更多的人幫助你。他們把自己身上的牛奶、雞蛋、面包全部留給我和孩子。”王群說,“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流著淚跟他們說‘謝謝’。”
王光強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位進入災區的解放軍戰士身上,除了給自己準備的干糧外,還背了50斤至100斤不等的大米以及簡易帳篷等。“當時前往蘿卜寨的道路全都阻斷了,他們是背著這些物資,翻過懸崖峭壁,繞路進來的。”
震后90多天,254個不通公路的鄉鎮“孤島”搶通251個,820多萬群眾被緊急轉移安置。
八方支援災區人民與援建者共建新家園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牽動了海內外億萬中華兒女的心。近20萬名志愿者從天南海北趕赴災區,4550多萬名黨員自發向黨組織交納“特殊黨費”,全國各族人民為災區捐款捐物,各個城市的獻血點被爭先恐后無償獻血的人群“擠爆”。
震后僅僅一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十萬援建大軍迅速奔赴四川、甘肅、陜西的19個重災縣;幾千萬災區干部群眾擦干眼淚,從廢墟上堅強站立,與援建者手牽手,共建新家園。震后不足三月,廣東工作組進駐汶川對口援建。
在重建災區的過程中,一批又一批援建者前赴后繼。2010年,即將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的梁杏媚選擇參加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服務(以下簡稱“西部計劃”),作為廣東援建組里的一名志愿者前往汶川參與災后援建工作。
“當時黨中央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和要求,廣東傾全省之力大干快上。我到汶川的時候,已經是援建工作即將收尾的時刻。”梁杏媚表示,地震發生的時候,她就在想有什么方式可以讓自己盡綿薄之力。
“但當時作為學生的我沒有條件和機會。畢業前看到西部計劃志愿者招募的時候,我就決定報名。”她后來回想,這種“熱血選擇”,其實就是受到深埋在中國人骨子里的、質樸的家國情懷的感召。
到了服務地,梁杏媚被安排到廣東援建指揮部擔任志愿者。她回憶,雖然當時工作的地點大多局限于辦公室內,但在工作的過程中,她看到了很多在救災以及重建過程中的故事。這些真實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深深地打動了她。“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不是說出來的,是干出來的。”
在志愿服務即將結束的時候,梁杏媚又做了一個“熱血”的決定:留下來!在這片離她家鄉佛山1000多公里的土地上,她一待就是14年。從廣東援建指揮部到汶川縣水磨鎮,再到如今擔任臥龍鎮鎮長,梁杏媚熱血未涼,她把青春灑在了汶川土地上,說話的口音已經與本地人無異。
01:31
她說,這些年從基層自身親歷、從身邊的黨員干部身上,無不真切地感受到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核。“無論是面對災后重建的艱巨任務,還是作為基層干部面對常態化的防災減災,或是助力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我都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導,感受到了黨員干部艱苦奮斗、舍生取義、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沒有一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一樣,擁有如此強有力的資源調配能力、群眾動員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在無數次的前赴后繼中,抗震救災精神在閃閃發光,照耀著、引領著后人不斷前行。”
如今的臥龍,群山掩映,郁郁蔥蔥,早已不復當年傷痕累累的景象,成為了大熊貓等眾多珍稀動植物的樂土。梁杏媚說:“我將和這里的人民一起,繼續講好臥龍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打造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讓我們的老百姓過上更有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
精神傳承給孩子們寶貴的生命教育課
除了像梁杏媚這樣的援建者,還有許多原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為家鄉的“重生”而努力。2013年,林浩創辦愛之鏈基金,幫助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增長見識,獲得更多教育資源。
王群成了汶川縣的一名紅色講解員,她說,因為當初接受了來自八方的救助,她想把這份大愛的精神,用自己的語言傳遞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汶川。曾在廣東“異地復學”一年的王光強,決心努力走出大山。在成都完成學業后,他選擇返鄉創業,給家鄉的農產品直播帶貨,為當地農戶帶來收入。
地震發生時,一個名叫羊芳的姑娘,還在綿陽市讀書。2010年畢業后,她奔赴縣城北川,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擔任講解員。“我覺得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把故事一直講下去,把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她說,“地震是自然災害,我們難以避免。今人應該思考如何讓這場地震凝練下來的抗震救災精神傳承下去。汶川特大地震不僅是中國人的記憶,更是全世界的記憶。在那一次,世界看到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
01:34
羊芳表示,擔任講解員14年來,讓她感觸最深的,是參觀紀念館的孩子們。他們通過聆聽講解,感受到了中國力量,并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道路,“這場災難,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她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英雄在眼前,故事在耳邊,精神在心間。”
總策劃|杜傳貴 林海利總統籌|林潔 黃麗娜 侯恕望執行統籌|董柳 宋金峪文|譚錚 李煥坤圖、視頻拍攝|周巍視頻剪輯 | 林心怡視頻包裝 | 麥宇恒 余梓濤部分資料畫面由中共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委員會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