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部美國大片出來時,我們都在問:中國什么時候上映啊?但當一部韓國電影出來時,我們問的是:哪里能下載?前者意味著你準備了票錢,后者意味著你壓根沒想過為它破費。
2016年1月9日,韓國全球文化產業學會會長李永求在「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說,韓國華語電影市場并不景氣,要把韓國觀眾聚集在銀幕前觀看中國電影,首先還是要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提升其對中國電影的評價。
然并卵。中國觀眾對于韓國電影的整體評價并不低,但還是很難跑到影院里看。中國電影在韓國市場舉步維艱,韓國電影在中國也是踉蹌難行。
每年我們都能在影院內看到許多外來大片,個中韓國電影似乎并不多,即便偶爾有一部,票房也不甚理想——這個「偶爾」,準確說,從2004-2015年,12年間,只有
舉個栗子吧。2014年,《鳴梁海戰》在中國上映,大制作、大卡司幾乎完全失效,最后只有慘淡的3000萬票房啊,還不如一個三流國產片。要知道,它是韓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在韓國拿下了1350億韓元的「驚人」票房(約合人民幣7.3億)。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韓國電影難以登上中國銀幕?票房還不好?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韓國電影難以登上中國銀幕?票房還不好?
什么是大制作呢?簡單粗暴地說:大場面+大卡司。
你看《星球大戰》、《阿凡達》、《速度與激情》等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流,場面夠大,受夠了國產五毛渣的我們,像吃了一頓朝天鍋似的,過癮啊。相對而言,韓國電影就缺少這個基因了,即便有,觀眾也不相信鄰居家的制作水準。《鐵線蟲入侵》、《漢江怪物》等,基本能代表的韓國特效水平了,韓國人哇哇地為之自豪,但我們看后不過爾爾,在中國上映后,票房可憐得也只有705萬+1300萬。
卡司問題是相對的。一部《港囧》,有徐崢、趙薇、黃渤、包貝爾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演員,這叫「豪華陣容」、大制作,觀眾愿意為這些卡司埋單。換成韓國片《黃海》,金允石+河正宇+趙成夏,在韓國屬于「豪華陣容」,但放到中國觀眾這里,你誰啊?還是陌生的,還不如肯德基「豪華套餐」更有說服力。所以,原本可以成為一部電影重要賣點和票房保證的卡司問題,韓國電影走進來,就跟漬了水的炮仗一樣,啞火。
其實,韓國演藝圈有許多在中國人氣更好、更臉熟的藝人,比如金秀賢了、金鐘國、張根碩等等等。唱而優則演?綜藝優而影?在韓國,電影、電視、綜藝、音樂圈的界限問題還是很嚴明的,這個門檻跨過去有難度,所以其他藝人出現在電影中的時候并不算太多,獨自挑大梁的就更少見了。
反向的例子是,2012年,金泰勇導演的文藝片《晚秋》在中國上映,卡司就起到了作用,因為里面的女主是湯唯,最終拿下了6000萬票房,也算是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如果把湯唯換成一個韓國女主試試,估計得抹掉個0。
其次,感謝偉大的internet,好片都在網上看過嘍。
按照人均觀影次數,中國是落后于韓國的,這個各國之間都有官方統計,好對比。但無法對比的是人均看片次數——在這項上,咱們絕對可以名列前茅,君不見:視頻網站上,免費片源豐富,愛看多少看多少,最不濟花個幾十元買個會員看點版權限制的;找不到正片的,N多平臺、N多工具可以下載,當然,咱們都是為了觀摩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好點的韓國電影早都看過了,這么熱情的還大都是韓影的種子用戶,一部在韓國下線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片子,再來中國轉悠,土都落了一層了,得多鐵忠的粉絲兒才會去影院花錢2刷啊。
再次,咱們雖然人多,但韓影相對而言依然有些小眾。
都知道中國人多,隨便每個人掏一塊錢,就是13億。但這13億人,最認可的海外片,依然是米國塢里。歐洲有些國家,比如腐國的也行。同行相輕,同洲相毀。有13億人做底兒,喜歡韓國電影的人不少,但放在「院線電影」商業角度上來說,畢竟還是小眾了,這對每天都被電表紅字跳得心慌的影院來說,小眾的東西怎么能保持上座率、賺到錢呢?
還有,當分級制度遇上審查制度,難以調和。
1998年,韓國電影業以分級制度代替了審查制度,電影題材和內容都變得膽子Plus起來。而我們國內依然堅持內容審查。在韓國電影里天馬行空的明喻、暗喻、血腥、情色、時政等等敏感物,絕對是無法過關的。各種剪掉?剝皮抽筋后,電影就七零八散了好吧。可以想見,《恐怖直播》、《黃海》這種片子,是幾乎沒可能在中國上映的。
2015年年初,李敏韓主演的《江南1970》在韓國上映時,被評為18+。可能是鑒于李敏鎬在中國人氣高到都上春晚了,有片商把它買了回來,然后……就沒然后了。
最后,咱們院線每年給海外影片的名額只有34部,稀缺。
目前,內地每年放映外片的名額主要有34部分賬片以及30部左右的批片,批片就算了,少有人敢冒險去批韓國片。
再舉個栗子。2013年,《狼少年》是以批片身份進入的,片商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萬,最終票房?哭死的413萬。
相對而言,這個「34」,就絕壁成了稀缺數字了。看看每年好萊塢公司們發出的的豪華片單吧,目不暇接,選擇困難癥分分鐘爆發,哪還有空在韓國電影上花心思?
小結論
電影可以是政府間的文化媒介,更是民間的市場商品。別管兩國之間達成什么樣的文化握手,民間市場不是瞬間筑建的。
有些韓國電影的確很好看,國內的韓片影迷群體不少,窩在家里看,屬于個人喜好;走到影院看,屬于文化經濟。很顯然,韓國人要想賺中國影迷的錢,同樣需要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