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中我們說到,不同于楊弦、胡德夫、李雙澤人發起的臺灣民歌復興運動在凈化歌曲之下走向式微,依托于商業唱片公司的校園歌曲則漸漸獲得了臺灣當局的肯定。國民黨青年工作總會旗下的《自由青年》在1980年初專門舉辦了座談會討論校園歌曲;時任臺灣“新聞局長”的宋楚瑜也在演講中公開褒獎了《龍的傳人》,甚至親自動手改動了幾句歌詞。
當然,《龍的傳人》作者侯德健并沒有領情。
《龍的傳人》作者侯德健
政治大環境的好轉,校園歌曲甚至獲得了超越流行歌曲的市場定位,流行音樂屆提出要“向民歌挑戰”;而電視臺也推出了主題為“校園歌曲vs流行歌曲”的藍白歌會;甚至一些流行歌手,也紛紛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之下,以民歌手的形式推出新歌,上一期我們提到了當年的玉女歌手銀霞,而實際上當年的臺灣樂壇劉文正、劉蘭溪等人,都有類似民歌風格的專輯。而因為一言不合就開車的小哥費玉清,也是在這個時候出道,他的首張專輯《變色的長城》同樣帶有民歌色彩。
費玉清首張專輯《變色的長城》
流行音樂和校園歌曲趨同,使得有民歌之母之稱的陶曉清著手組建了“民風樂府”組織,旨在推動中國現代民歌發展,李宗盛也曾擔任民風樂府管弦樂團的負責人。而事實證明,這種非盈利性的組織在成熟化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
羅大佑 vs 李宗盛
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組織則是“天水樂集”工作室。
在1970到80年代,雖然眾多民歌手創作出了諸多傳頌多年的好歌,但其實當年唱片公司采取的版權一次買斷制度,對創作者可謂十分殘酷,蔡琴唱《恰似你的溫柔》只拿到了兩千臺幣的版稅;李建復的《龍的傳人》創造了一年演唱500場的記錄,但版稅也才區區三萬臺幣。為此,李壽全、陳揚、蘇來、靳鐵章、許乃勝、蔡琴、李建復這六位民歌運動中的先驅者,創建了“天水樂集”工作室。其中李壽全與陳揚擔任制作人;詞曲創作是蘇來、許乃勝、靳鐵章;主唱則是蔡琴和李建復。
蔡琴(前右起)、邰肇玫、鄭怡、蘇來(后右)及李建復
天水樂集開創了一種新的音樂發行模式,即是由工作室自身完成歌曲的制作,然后將制作完成的歌曲交給唱片公司發行,這樣創作者獲得了更大的議價權。天水樂集為臺灣樂壇引入了音樂工作室的模式,建立版權和版稅觀念,在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制作上的意義非同凡響,很快同期就有羅大佑、張艾嘉等人的果實工作室、李壽全的李約等等其他音樂工作室誕生。
天水樂集僅僅存在了兩年的時間,也一共只推出了兩張專輯,但這兩張專輯可謂是臺灣民歌復興運動藝術成就上的扛鼎之作。其一是李建復的《柴拉可汗》,另一張則是蔡琴和李建復合集的《一千個春天》。這兩張專輯一共花掉了240萬的制作費,在當年可謂天文數字,但是在當年的市場上并為獲得成功,后來隨著李建復服兵役,許乃勝出國,天水樂集工作室也因為曲高和寡而解散。
之后,李建復在父親的建議下走向了商界,他是最先開始涉足網絡音頻播客行業的華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說是我的老前輩了。后來李建復更為人知的身份則是雅虎和新浪的職業經理人,甚至很多人都以為這兩個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相比于李建復在《柴拉可汗》驚艷的表現,蔡琴在《一千個春天》中則更顯得溫婉。
在天水樂集之外,蔡琴則迎來了演藝事業的輝煌,1981年她先后發行了個人專輯《秋瑾》和《你的眼神》,同時擔任BBC電臺主播,隨后蔡琴又發行了專輯50多張,但之后她的風格已脫離了民歌運動,我們不再詳述。
在上期民謠往事的結尾,我給大家留下一個疑問,就是在這期節目中,我們將會講到臺灣樂壇兩位“大哥”級別的人物,前文中我們提到了李宗盛;而這一段則我們要著重講一下另外一位大哥,被稱為華語流行音樂教父的羅大佑。
1981年最重要的專輯之一,即是由羅大佑擔任制作的張艾嘉的專輯《童年》?!锻辍愤@首歌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了,現在最為人熟知的版本,也是羅大佑自己的版本。但是在1981年時,張艾嘉已經是在唱歌、表演、主持和導演各個方面都所有建樹的大牌藝人,羅大佑則剛剛從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第一次以制作人的身份制作唱片。
羅大佑專輯《童年》
在《童年》這張專輯中,還有包括《光陰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等七首歌是羅大佑得作品,而專輯同名的《童年》,則是羅大佑在大學里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把歌詞細細打磨出來,這首歌也是羅大佑后來整個音樂創作生涯“詞曲咬合”風格的開山之作。
1981年的新格唱片依然推出了數張成功的民歌專輯,我們首先要說到的是由鄭怡、王新蓮、馬宜中三人的合集唱片。這三個女生都分別參加了民謠比賽,但最后卻被新格打包在了一起,而這張專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鄭怡的《月琴》。
如果要選出一張臺灣民謠復興運動的歌單,這首《月琴》屬于無論怎么選都一定會占有一個名額的作品。據說當年這首歌原本是蘇來為李建復定做的,但鄭怡在試唱時的出色表現,讓這首歌最后成了她的成名作。在上一段中我們說到大哥之一的羅大佑制作的第一張唱片給張艾嘉;而另外一位大哥李宗盛第一張制作的唱片,則是鄭怡后來的個人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
大陸的樂迷可能對鄭怡會比較陌生,但應該都或多或少聽過費翔翻唱的《月琴》和《小雨來得正是時候》。
至于這個三人合集中的其他兩人,王新蓮后來在音樂上沒有太多建樹;馬宜中更成功的角色則是導演。
我們這期中已經許多次的提到了李宗盛,那么李宗盛的音樂生涯起點在哪里呢?這大概可以追溯到1976年,新竹私立明新工業專科學校電機科的一個吉他雙人組合在第一屆金韻獎上獲得成功,繼而參加了金韻獎的校園巡回演唱會。當二人組巡回到母校得時候,他們的一位學弟慕名到后臺來找他們討教。后來三人,連同學校的另外三位同學,一起組成了木吉他合唱團,而當時慕名到后臺討教得那位學弟,就是李宗盛。
李宗盛
木吉他的歌詞《散場電影》在1980年的金韻獎紀念專輯中廣受好評,第二年木吉他推出了同名專輯,也獲得了不小的關注,但隨后因為成員陸續入伍服兵役而解散。
下面再說幾個不太熟悉的名字,還是三張新格發行的民歌專輯,其一是黃大城的《唐山子民》。
畢業于政治大學的黃大城事第二屆金韻獎民歌組的冠軍得主,他的嗓音可以說是天生適合唱民歌,當年得獎的歌曲《彌度山歌》是這種風格,1980年首張專輯《今山古道》也是這種風格。而1981年的專輯《唐山子民》則可以說是黃大城最成功的專輯,黃大城的專輯往往從各地的地方民謠中獲得的諸多靈感,但這種風格在民歌熱過去之后就遭受市場冷遇。而后黃大城也先后參與組建了民歌組合“大地五重唱”和MIB三重唱,但都未能獲得很大的成功,2008年黃大城已因胰臟癌去世。
黃大城
說到重唱這種組織形式,1981年時徐曉菁/楊芳儀的二重唱則成了后來臺灣樂壇女聲二重唱的開先河者,后來臺灣樂壇陸續出現的一些二重唱組合,如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都可以說收到了徐曉菁/楊芳儀的影響。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張閩南語得專輯。
徐曉菁/楊芳儀 二重唱
最后我們再簡單提一句出生原住民的民歌手施孝榮,在1981年時他發行了同名專輯,作為排灣族的原住民,他的聲線別具一番特色,而在這張專輯里,表達鄉土情懷的歌曲《拜訪春天》是專輯中最出彩的一首,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如果說到1980年時的臺灣樂壇還是新格和海山的兩分天下,1981年時,已經有很多的新唱片公司群雄并起了。其中由民歌運動成員段鐘潭與段鐘沂以《滾石》雜志為依托成立的滾石唱片與前文中我們提到的民歌復興早期人物吳楚楚為創始人的飛碟唱片,漸漸成為了市場的主導。
在這一年里,滾石除了有羅大佑擔綱的張艾嘉的專輯《童年》以外,另外兩張唱片也值得一提。其一是陶大偉、孫越的同名合集,這是一張非常有意思的專輯,但我主要是想提一句陶大偉,因為他的兒子就是后來被稱為第一個將R&B引入華語流行樂壇的陶喆。
陶大偉與t陶喆
另外一張值得一提由李壽全擔任制作的潘越云的專輯《再見離別》,潘越云可以說是滾石的開山元老,滾石推出的第一張唱片《三人展》,中間的三個人就是潘越云、吳楚楚和李麗芬。后來吳楚楚從滾石出走成立了飛碟唱片,李麗芬也是個奇女子,她可以說是中國最早涉及過雷鬼的女歌手。
潘越云—滾石的開山元老
我們這期節目也即將接近尾聲,本期我們講到的是臺灣民歌運動的巔峰,伴隨著臺灣樂壇的兩位大哥級別人物:羅大佑和李宗盛的登場。在過去三期節目里,我們反復提到了一個名字——侯德健。這個名字對于大陸的樂迷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的那首《龍的傳人》幾乎像國歌一樣知名;陌生是因為這首歌竟然有幾十年的時間為主流所不容。下期民謠往事,我們就一起回到那個年代,來走進這位傳奇民歌手的故事。
那么本期民謠往事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文/楊子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