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在精不在多,關鍵要看怎么說。
大家好,覓游【熱點月報】專欄開始更新啦!東東學長將帶領團隊,每月為大家選取重要的熱點事件并加以分析。
從事件的選取、分析的角度和運用的理論和概念等,東東學長都會盡量適配當下備考小伙伴的專業程度,做到循序漸進,不賣弄或濫用理論分析,讓大家能真正學會、看懂。
熱點事件是無窮的,理論和概念是有限的。太陽底下無新事,本欄目的最重要目標是培養大家對于熱點事件“舉一反三”的能力,這個能力不難,但它需要時間的積累,畢竟一切偉大的行動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本期月報,為大家挑選4個一月份最值得關注的熱點事件。這些事件本身很有熱度,同時也非常契合新傳關注的議題,比如國際傳播、危機公關、網絡直播、新技術等。話不多說,上案例!
一月熱點月報合集
1.DeepSeek爆火,震動全球AI圈
2.Tik Tok網民涌入小紅書
3.2025春晚《秧BOT》引爆全場
4.運動員紛紛解散粉絲群
一、DeepSeek爆火,震動全球AI圈
事件概況
2025年1月,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開源大模型DeepSeek-R1引發全球AI領域震動。該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開源免費為核心競爭力,迅速登頂美國蘋果應用商店下載榜首,并在140多個國家/地區占據首位,用戶日活量18天內突破1500萬,增速是ChatGPT的13倍。
其技術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成本與效率革命:預訓練成本僅557.6萬美元(為GPT-4o的1/10),通過數據蒸餾和混合專家(MoE)架構優化算力使用,僅需2000塊低階芯片即完成訓練,挑戰了傳統AI依賴高算力投入的范式。
開源策略:打破OpenAI等閉源巨頭的技術壟斷,全球開發者可自由修改代碼,推動技術平權,形成跨國協作的開源生態系統。
性能對標國際頂尖模型:在數學推理、代碼生成等任務中表現接近OpenAI的o1模型,并通過強化學習實現“思考過程”展示,用戶體驗顯著提升。
國際社會反應呈現兩極分化:美國科技界(如Meta、英偉達)積極接入模型,而意大利以數據安全為由率先禁用,卻因用戶通過VPN繞開禁令導致下載量反增300%,政治層面,該事件被視為中美科技博弈的縮影,特朗普稱其為“美國AI產業的警鐘”。
事件解析
1.國內視角:技術突圍與全民狂歡的雙重敘事
從國內視角看,DeepSeek的爆火既是中國科技企業突破技術封鎖的里程碑,也是公眾參與數字狂歡的全民事件。
企業層面,DeepSeek以“開源免費+低成本”策略打破AI研發的高門檻,僅用2000塊低階芯片完成訓練,不僅顛覆了“算力軍備競賽”的行業邏輯,更帶動國產芯片(如華為昇騰)和云計算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官方媒體將其定位為“國運級創新”,與《哪吒》《流浪地球》等文化符號并置,強化“技術自主”的民族敘事。
用戶層面,國內用戶以“邊用邊玩”的姿態推動AI技術下沉。社交媒體上,普通用戶曬出AI生成的魯迅風格詩歌、高考滿分作文甚至《紅樓夢》續寫內容,形成“萬物皆可AI化”的創作風潮;而企業用戶則迅速將其接入客服、編程等場景,探索降本增效的落地路徑。但狂歡背后,輿論場也暗藏隱憂,部分學者警示公眾對AI的過度依賴可能弱化創造力,而“技術民族主義”情緒的升溫或加劇中美科技對抗的烈度。
2.國外視角:安全焦慮與霸權博弈的全球震蕩
從國際視角看,DeepSeek事件被卷入AI安全爭議與大國技術博弈的漩渦。
AI安全層面,西方國家對數據主權的焦慮集中爆發,意大利以“用戶數據可能流向中國”為由實施全球首例禁令,卻因VPN技術反導致下載量激增300%,暴露出歐盟GDPR在開源技術監管中的失效。美國智庫則聚焦AI倫理風險,擔憂開源模型可能被用于生成深度偽造內容或自動化網絡攻擊工具,呼吁建立“AI技術防火墻”。
國際競爭層面,事件成為中美科技博弈的縮影,美國政界將DeepSeek視為“中國AI威脅論”的實證,特朗普稱其“證明美國已喪失技術領導權”,國會火速推進《AI芯片出口管制法案》;而硅谷巨頭呈現分裂姿態——Meta、谷歌等企業積極接入模型以降低研發成本,OpenAI則被迫宣布降價40%應對沖擊。更深層的較量在于技術標準話語權上,DeepSeek通過開源生態吸引全球開發者,試圖重構由西方主導的AI規則體系,這種“技術外交”策略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奏效,例如印度開發者已基于該模型訓練出12種本土語言AI應用,間接推動中國技術標準的海外滲透。
概念解析
1.數字傳播
數字傳播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它涵蓋了多種基于數字化平臺和工具的傳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體、在線新聞網站、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應用以及各種形式的數字廣告等。數字傳播具有即時性、廣泛性、互動性、個性化推薦的特點。
2.國際傳播中的技術政治化
DeepSeek事件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人工智能時代國際傳播的核心矛盾——技術工具的政治屬性被空前激活,成為大國爭奪話語權、重構國際秩序的戰略載體。制裁與反制構成技術政治化的暴力表達式。美國對華為的芯片斷供催生了中國AI企業的“算力覺醒”——DeepSeek用2000塊低階芯片完成訓練,本質上是被制裁逼出的技術路線創新,這種“技術-資源”的復合對抗,使得AI競賽不再局限于實驗室,而是演變為涵蓋供應鏈、專利體系、人才流動的立體戰爭。
當各國以“安全”之名筑起技術高墻時,人類應對AI倫理、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的能力卻在瓦解。DeepSeek事件既展現了技術如何被政治工具化,也警示我們——在算法成為新權力貨幣的時代,重建全球技術治理的“底線共識”或許比爭奪霸權更為緊迫。
二、Tik Tok網民涌入小紅書
事件概況
2025年1月,因美國一項針對TikTok的“不賣就禁”法律即將生效,大量TikTok美國用戶面臨無法繼續使用該軟件的風險,于是紛紛轉移至小紅書,稱自己為“TikTok難民”。他們自嘲地在小紅書上曬貓、學中文、分享生活等,而小紅書也憑借不分區、改版后社區氛圍與TikTok相似等優勢,吸引了這些用戶,其在蘋果美國區免費應用榜單上排名迅速上升,甚至登上榜首。
此外,該事件還引發了中美網友的友好互動,帶動了其他國家TikTok用戶加入,促使小紅書在國際上迅速走紅。
事件解析
1.跨文化交流:從“貓狗稅”到中文繞口令
美國用戶的涌入讓小紅書瞬間變成一個“賽博地球村”。由于語言不通,許多“難民”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破冰——曬寵物照片,這一行為被中國網友戲稱為“交貓/狗稅”。而中國用戶則熱情回應,有人幫忙翻譯,有人教他們中文網絡熱梗,甚至有人甩出“生魚片是死魚片,等紅燈是在等綠燈”這樣的繞口令,讓美國網友直呼“中文太難了!”。
這種自發形成的跨文化互動,讓原本以中文內容為主的小紅書突然變成中美網友的“線上聯誼會”,甚至有美國用戶熬夜和中國網友聊天,感嘆“這里的氛圍比TikTok還友好”。
2.商業狂歡:品牌蹭流量,股價漲停
這場突如其來的流量紅利讓品牌和資本市場都興奮不已。嗅覺靈敏的企業迅速下場玩梗,比如三九胃泰聯合博主定制“洗腦神曲”,寵物品牌“誠實一口”蹭“交貓稅”熱點做全英文營銷。小紅書概念股更是集體暴漲,遙望科技、引力傳媒等公司股價直接漲停,但狂歡背后也有隱憂,比如平臺審核壓力驟增,如何平衡中英文內容、防止信息過載成為小紅書的新挑戰,有用戶開始呼吁“保持中文社區的主體性”,擔心過度國際化會稀釋原有的內容生態。
3.政治隱喻:從“數字冷戰”到“反向文化輸出”
這場遷移不僅僅是一次用戶行為,更被賦予了政治象征意義。有觀察者將之比作“數字版可口可樂入侵蘇聯”——當年美國文化產品讓蘇聯年輕人對西方產生向往,而如今,中國社交平臺可能正在讓美國用戶重新認識中國。
一些美國用戶在小紅書上看到中國城市的現代化景象后驚呼:“我從不知道中國是這樣的!”這種“反向文化輸出”讓部分美國政客緊張,甚至可能加劇對華科技企業的打壓,但無論如何,這場意外的“中美網民大聯歡”已經證明,在政府試圖筑起數字高墻的時代,普通人的選擇往往比政策更有力量。
4.未來懸念:流量狂歡能持續多久?
盡管小紅書短期內收獲了巨大的關注度,但長期來看,這些“TikTok難民”是否會留下仍是未知數,畢竟,小紅書的核心功能是“生活指南”,而TikTok用戶更習慣短視頻娛樂,兩者的產品邏輯并不完全相同,此外,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平臺監管等問題也可能影響用戶體驗,但無論如何,這次事件已經讓小紅書意外站上國際化的風口,甚至可能改寫中國社交App出海的劇本。
概念解析
反向文化傳播
反向文化傳播通常指文化流動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即原本處于文化輸出方的文化元素被輸入方吸收、轉化,甚至反哺回原文化體系的過程,這種雙向互動的現象即為反向文化傳播。
這種傳播模式強調文化間的動態互動和相互影響,而非單向的輸出或輸入從文化流動層面來看,這種反向傳播使原本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的小紅書,開始融入多國文化元素。如美國用戶分享的西方生活點滴、文化習俗等內容,與國內原有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與融合。一方面豐富了小紅書內容生態,讓國內用戶接觸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也沖擊著原有的文化展示與交流模式,促使小紅書社區文化更加開放多元。
就文化傳播主體而言,以往中國平臺的文化輸出多是官方或專業機構主導,如今海外用戶自發地在小紅書上進行內容創作與分享,成為文化傳播的新主體。他們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和生活體驗,展示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使文化傳播更具個體性、生活化,也更具真實感與親和力,有利于拉近中外用戶之間的文化距離,打破文化傳播中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從文化傳播效果來講,這種反向文化傳播現象提升了中國社交平臺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世界看到中國互聯網平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時,為國內平臺探索國際化運營、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與實踐經驗,有助于未來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學習。
三、2025春晚《秧BOT》引爆全場
事件概況
2025年央視春晚的創意舞蹈《秧BOT》以“人機共舞”的形式引爆全網。由杭州宇樹科技研發的H1人形機器人身著紅綠大花襖,手持紅綢手絹,在《春節序曲》中扭動秧歌,動作精準到毫米級,甚至設計了“手絹掉落”的“不完美”橋段,引發觀眾陣陣笑聲與驚嘆。
這場表演不僅讓機器人首次成為春晚舞臺的絕對主角,更因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引發全民熱議。節目播出后,#機器人跳秧歌#迅速登上熱搜,網友直呼“未來已來”,而非遺傳承人則感嘆“科技讓傳統活了”,這場表演成為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標志性事件。
事件解析
1.技術突破:從“機械感”到“人性刻度”的進化
《秧BOT》的驚艷背后,是宇樹科技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飛躍。H1機器人搭載23至43個高精度關節電機,通過AI算法模擬人類舞蹈的“浪”與“韻”,甚至能捕捉非遺藝人膝蓋顫抖的微妙幅度,多智能體協同系統讓16臺機器人動作“復制粘貼”般整齊,而3D激光導航技術確保它們在復雜舞臺上的精準定位。
更令人驚嘆的是,研發團隊刻意為機器人加入“失誤”設計——比如手絹飄落的“笨拙”,這反而拉近了人與機器的距離。技術團隊坦言:“我們不僅要讓機器人‘會跳舞’,更要讓人相信它們‘想跳舞’,”這種從“工具”到“伙伴”的進化,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有了情感的溫度。
2.文化融合:傳統秧歌的“賽博重生”與爭議
當東北大秧歌遇上鋼鐵軀體,《秧BOT》的舞臺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對“何為藝術”的叩問。節目組特意將隱形二維碼融入機器人服裝,掃碼可了解秧歌歷史,卻被吐槽“像給兵馬俑貼春聯”;非遺傳承人批評機器人動作“像泥菩薩中看不中靈”,而年輕觀眾卻為“機械舞步”瘋狂打call。
這場“文化實驗”撕開了傳統與科技的碰撞:是用科技讓非遺“活起來”,還是用科技消解了文化本真?張藝謀導演的意圖清晰——“讓老樹發新芽”,但觀眾的爭議恰恰證明,當科技介入文化傳承,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人”的角色:究竟是人類教機器人跳舞,還是機器人教會我們如何重新理解傳統?
3.社會反響:從“黑科技”到“情感共鳴”的破壁實驗
《秧BOT》的爆火,本質上是一場“技術共情”的勝利。機器人模仿老人捶腰的謝幕動作,讓觀眾“笑著起雞皮疙瘩”,這種矛盾情緒恰恰戳中了科技時代的情感痛點——我們既渴望科技的便利,又恐懼失去人性的溫度,而節目組的“失誤設計”更成為心理學樣本:刻意的“不完美”降低了人類對技術的戒備,正如網友調侃“AI假裝輸給人類”。
這場表演讓機器人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走進了大眾生活,甚至成為春節團聚時的“新民俗”。社交媒體上,#機器人該不該有靈魂#的討論持續發酵,人們開始思考:當機器能模仿人類的舞姿,我們是否該重新定義“文化傳承”的邊界?
概念解析
1.AI agent
AI Agent(人工智能體),“能夠主動思考、自主決策并執行任務的智能系統”。與傳統人工智能被動響應指令不同,AI Agent更像一個“有自主意識”的助手——它能像人類一樣理解需求、規劃路徑、調用工具,并完成復雜任務的全流程。AI Agent的本質是“大模型+規劃+記憶+工具”的結合體。它的“大腦”是大語言模型(如GPT-4、DeepSeek等),負責理解用戶指令和生成邏輯;而“手腳”則是通過外部工具(如API、數據庫、硬件設備)與環境交互的能力。
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AI Agent完成,這場技術革命的核心,不僅是讓機器“更像人”,更是重新定義人與技術的協作方式——讓人類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專注于創造與思考。
2.恐怖谷效應
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Masahiro Mori)在1970年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描述了人類對“類人但非人類” 的物體(如機器人、動畫角色、3D游戲角色等)產生強烈不適感的現象。其核心是:當仿真物體與人類的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人類對它的親切感會突然暴跌,轉而產生恐懼、厭惡甚至毛骨悚然的情緒,仿佛跌入了一個“恐怖的山谷”(Uncanny Valley)。而當相似度進一步接近人類真實水平時,好感度才會回升。
當人類看到一個高度仿真的物體(如機器人、蠟像)時,大腦會本能地將其視為“人類”,并期待它像真人一樣行動、表情自然,但若其動作僵硬、表情呆滯,或存在細微缺陷(如皮膚不自然、眼睛無神),就會觸發認知沖突——“它明明像人,卻不像人”,這種矛盾引發不安。
四、運動員紛紛解散粉絲群
事件概況
2025年,中國體育界掀起一場“去飯圈化”風暴。以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為核心,王楚欽、孫穎莎等頂尖運動員率先解散個人及團隊的社交媒體粉絲群組,國家隊集體切斷與粉絲的“非必要”線上聯系。
這場行動由國家體育總局主導,聯合網信部門重拳出擊,關閉超話、整頓賬號,甚至下架違規商品,旨在根除飯圈文化對競技體育的侵蝕。數據顯示,僅2025年1至4月,就有超萬個粉絲群組、賬號被清理,3767個賬號永久關閉,運動員們以“賽場表現即最好的回饋”為宣言,將關注點從“粉絲應援”轉向“專注競技”,標志著中國體育對“飯圈亂象”的全面反擊。
2025年初,總局在專題會議上明確要求“切斷飯圈與體育的寄生關系”,并聯合網信部門推出“組合拳”:嚴打“粉頭”賬號的網絡暴力、清理冒充運動員的虛假群組、下架非法代拍服務……政策背后是體育界對行業生態的深刻反思——當粉絲互撕、數據打榜、過度商業化侵蝕訓練場時,體育精神已淪為流量的附庸。正如體育總局在聲明中強調:“體育的多元價值絕不能被畸形文化扭曲,運動員的使命是拼搏賽場,而非成為飯圈的‘人設’。”
事件解析
1.粉絲經濟反噬下的自我救贖
前幾年,運動員開通粉絲群是運動員商業化的標配動作,但是隨著飯圈文化對體育行業的侵蝕,有人因未及時回復群消息被指責“耍大牌”,有人因比賽失利遭遇群內集資“買黑熱搜”威脅,更有人被職業粉頭綁架接拍三無產品廣告。這場退群潮撕開了粉絲經濟的暗面——當情感聯結異化為數據綁架,那些在賽場上全力沖刺的身影,終究不愿在虛擬世界戴上“電子鐐銬”。
2.競技體育回歸本位的破壁之戰
國家體育總局“關于規范運動員網絡社群管理”的紅頭文件,為這場風暴添了把政策薪火。但比行政力量更根本的,是職業運動員群體的價值覺醒,新生代運動員的身份認知正在迭代,他們開始拒絕被簡化為“運動偶像”的扁平人設,轉而捍衛專業主義的純粹性。
3.社交契約重構期的陣痛與新生
這場集體退圈并非要筑起對抗粉絲的高墻,而是在探索更健康的互動范式,是讓體育回歸“人與自我的較量,而非人與人的站隊”,當運動員不再被“CP”“顏值”綁架,當粉絲從“控評”轉為“觀賽”,體育才能真正傳遞拼搏、團結與公平的價值。但挑戰依然存在:如何避免“一刀切”傷害理性球迷?如何用新形式延續體育文化傳播?或許正如孫穎莎所言:“金牌不是交易籌碼,但清朗的賽場能讓每一塊金牌更有分量。”中國體育的這場“自我革命”,既是與飯圈的告別,更是與純粹初心的重逢。
當體育明星批量退出粉絲群組,看似是流量的退卻,實則是職業精神的強勢回歸。這場風暴刮過后的賽場內外,或許會生長出更清爽的體娛生態——在那里,運動員不必在熱搜與訓練場間疲于奔命,觀眾無需通過打投來證明熱愛,而體育的魅力,終將回歸汗水與夢想交織的原始模樣。就像泳池邊那條新刷出的標語:“這里只記錄速度,不生產頂流。”
概念解析
1.粉絲經濟
指以粉絲與偶像或喜愛對象的情感聯結為基礎,通過提升用戶黏性并借助口碑傳播實現商業價值的運作模式。粉絲通過購買偶像的專輯、演唱會門票、代言商品,或參與打榜、刷數據、消費虛擬禮物等方式支持偶像,形成龐大的消費市場。
這種經濟模式以“情感消費”為核心,商家和娛樂公司通過精準運營粉絲群體,將粉絲的忠誠度轉化為經濟效益,甚至通過數據造假、控評等手段放大偶像的“流量價值”,但同時也催生了過度消費、非理性打投等爭議現象。
2.飯圈文化
是粉絲群體圍繞特定偶像形成的組織化、高強度應援的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社群屬性與亞文化特征。粉絲通過超話、粉絲群等平臺自發集結,以“打榜”“反黑”“控評”等形式為偶像爭奪熱度與聲譽,同時形成嚴格的等級分工(如職業粉、站姐、打投組)和細分群體(CP粉、唯粉、虐粉等)。
其核心是通過極端化、儀式化的支持行為強化身份認同,但也衍生出網絡暴力、數據造假、道德失范等問題,甚至滲透至體育領域,導致運動員陷入非理性追星壓力,成為社會關注的治理焦點。
3.CP文化
源于日美同人圈的“角色配對”概念(Coupling),指粉絲基于對虛構或現實人物關系的幻想,主動構建并推廣特定人物組合的行為。
最初多用于二次元同人創作(如“官配”“同人CP”),后擴展至現實明星、公眾人物甚至運動員,形成“真人CP”“友情CP”等類型。CP粉通過嗑CP、創作同人內容、制造話題等方式滿足情感投射需求,但其“控關系”“數據拉郎”等行為常引發爭議,甚至推動粉絲群體對立,如今CP文化已突破亞文化圈層,成為娛樂產業營銷與流量博弈的工具,亦加劇了飯圈的極端化傾向。
作者 |小凡
編審|東東
排版|紅紅
Part01
新傳基石課
教育不是追趕潮汐
而是守護燈塔
Part02
近三年新傳考研院校真題合集
Part03
覓游26級公益1v1擇校
248所新傳院校最全擇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