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觀點:迷戀宋代“五大名窯、八大民窯”會誤導收藏
177 2025-07-21
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自西向東,流過內蒙古高原的陰山南麓一路向前,從忻州西北部的偏關進入山西省,明代長城卻是蜿蜒蛇行數千里之后,在這里與黃河相遇“握手”。黃河的雄奇壯美與長城古堡的滄桑斑駁,相依相扶形成了獨特的詩與遠方。
忻州西北線有偏關、河曲、保德、岢嵐、五寨、神池六縣。
偏關,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必游景點:
老牛灣:黃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形狀酷似一頭正在飲水的老黃牛,因此得名“老牛灣”。這個彎道是黃河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這里黃河水奔涌向前,將河岸切割打磨;岸邊峭壁之上,明長城蜿蜒矗立,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
古時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也坐落在這里,還有屹立懸崖之上的望河樓,有400多年的歷史,但保存十分完整。
乾坤灣:黃河在這里畫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S”形大拐彎,特別是站在懸崖邊上的乾坤臺上,可以將乾坤灣全景盡收眼底,深受攝影愛好者喜愛。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紅門口地下長城景區:地處山西省與內蒙古的交界處。在上世紀60年代,偏關人將地上長城搬到地下,建成現存全國規模最大戰備地道,也是全國現存最完整、開發最好的“地下長城”。
樺林堡:明代的軍事古堡,現只剩兩座城門與遺留的一排窯洞。數百年風雨的侵擾,城磚裸露,透著幾許凋敝與蒼涼。
寺溝長城:明代萬里長城偏關段遺存,蜿蜒長城與九曲黃河在老牛灣握手后,繼續與黃河結伴同行,是長城的精華段落。
護寧寺:緊鄰黃河和長城而建,始建唐代,元明時期復建,現存建筑結構保留元、明風格。
河曲,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之彎曲處,因名河曲。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西口古渡:原名水西門渡口,與內蒙陜西隔河相望,有“雞鳴三省”之稱。渡口有禹王廟,創建于清乾隆年間。
娘娘灘:黃河河床中的“凸”形小島,島上風光秀美,現存明清古廟和傳統民居。傳說西漢初年,呂后將薄太后及其子劉恒貶謫于此,后來劉恒稱帝,于灘上建娘娘廟,故名娘娘灘。
文筆塔:河曲縣城標志性的建筑,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稱“文筆”,又稱“狀元筆”。
保德,城瀕黃河,取義“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保德釣魚臺景區:面臨黃河,背靠大山,是明代五省總督陳奇瑜于明崇禎年開鑿的一處園林式石窟,是黃河上唯一叫釣魚臺的旅游景點。
故城關帝廟:始建于清,現存建筑均為清代遺構,特別是壁畫保存較為完整。
岢嵐:因岢嵐山而得名。
必游景點:
荷葉坪:位于寧武、五寨、岢嵐三縣交界,是華北最大的亞高山草甸,形狀如同巨大的荷葉,擁有絕美的自然風光,是天然的避暑圣地。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岢嵐宋長城遺址:是全國唯一發現的宋代長城,全長38公里,全部由片石砌成,顯得古樸而蒼涼,是宋朝名將折御卿重修了這段長城,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岢嵐古城:明代“岢嵐州”治所,現存明建南門城樓及部分城墻殘垣。鐘鼓樓,清代重建,是岢嵐的標志,登樓遠眺,可覽古城全景。
五寨,境內的河流眾多。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五寨溝:被人們稱為北方的“九寨溝”,以云杉和華北落葉松天然次生林為主,滿目青山綠水、松海林濤,仿佛一個完美的避暑勝地。
南禪寺:始建于北魏,擴建于唐,清重修。現南禪寺1997年重建,但其背倚管涔名山,下臨清漣秀水,建筑精美,不失為晉北明剎。
神池,明代置神池堡,清為縣名。
小眾可選擇去的地方:
神池野豬口長城:是長城一號公路上的一大亮點,它依山而建,蜿蜒曲折,雖只剩下黃土夯筑,但依然顯得氣勢磅礴。現存一關、一堡、一城墻,歷經千百年風雨剝蝕,遺址尚存。
神池國家登山步道:依托管涔山的自然環境,50公里長的步道串聯了山區、林區、村莊和眾多自然人文景觀。
關注樂途侶行,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