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公墓管理處: 地址沒變,公墓不搬遷
138 2025-07-17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不僅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順應(yīng),更承載著《易經(jī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內(nèi)核,形成了一套融合陰陽、五行、八卦的完整風(fēng)水體系。其智慧根源可追溯至《易經(jīng)》“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認知范式,在時空維度上實現(xiàn)了自然法則與人文理想的統(tǒng)一。
一、《易經(jīng)》陰陽哲學(xué):坐北朝南的理論根基
《易經(jīng)·系辭》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平衡是風(fēng)水布局的核心要義。在北半球,“坐北朝南”暗合陰陽屬性:北方屬陰,象征冬季、寒冷與收藏,南方屬陽,象征夏季、溫暖與生長?!兑捉?jīng)·說卦傳》曰:“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將南向視為“向明”的神圣方位,既因南方得太陽之光最多(陽氣充沛),亦與《易經(jīng)》中“離卦”居南的卦象呼應(yīng)——離為火,主光明、繁盛,故建筑朝南如同承接天道陽氣,達成“陰陽相濟”。
從八卦方位看,后天八卦中“坎卦”居北(象征水、險阻),“離卦”居南(象征火、光明),坐北朝南的布局恰如“坎離既濟”,寓意水火調(diào)和、天地交泰。故宮太和殿坐北朝南,其匾額“建極綏猷”正合《易經(jīng)·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的理念,通過方位布局實現(xiàn)“天、地、人”三才貫通,使建筑成為承接宇宙氣場的媒介。
二、地理氣候與《易經(jīng)》時空觀的共振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與北半球氣候,在《易經(jīng)》“地道變盈而流謙”的思想中得到詮釋。西部高山如昆侖、秦嶺,被視為“龍脈”(乾陽之體),東部平原與河流(坤陰之用),形成“山環(huán)水抱”的格局。坐北朝南的建筑背靠西部高地(藏風(fēng)),面向東部水脈(得水),既順應(yīng)西高東低的地勢走向(如黃河、長江自西向東流),又契合《易經(jīng)》“水流濕,火就燥”的自然規(guī)律——南方屬火,水脈東流可平衡火氣,達成五行調(diào)和。
在氣候?qū)用?,北半球太陽終年南行,坐北朝南的建筑通過“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方位觀,將南向開窗作為“納氣口”:冬季借太陽高度角低的特性引入光照(《易經(jīng)》“寒往則暑來”),夏季通過屋檐遮擋強光,配合東南季風(fēng)(巽卦方位)穿堂通風(fēng),實現(xiàn)“變通趨時”的動態(tài)平衡。如北京四合院正房朝南,以“坎宅離門”的布局(北為坎卦,南為離卦),使室內(nèi)氣場隨四季更替而循環(huán),暗合《易經(jīng)》“變通者,趨時也”的智慧。
三、“藏風(fēng)聚氣,得水為上”的實踐典范
《葬書》強調(diào)“氣乘風(fēng)則散,界水則止”,坐北朝南的布局通過《易經(jīng)》卦象與地理的結(jié)合,實現(xiàn)風(fēng)水氣場的優(yōu)化。以故宮為例:
- 藏風(fēng):北面景山(人工堆積的“鎮(zhèn)山”)對應(yīng)《易經(jīng)》“艮卦”(山,止也),阻擋冬季西北風(fēng),形成“靠山”之勢,契合“艮為山,為止”的卦理,使氣場穩(wěn)定不散;
- 得水:南面金水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呈“玉帶環(huán)腰”狀,水屬“坎卦”,既平衡南方離火之氣,又符合《易經(jīng)》“水流潤下”的特性,水脈流動象征“氣”的循環(huán),達成“得水為上”。
蘇州留園的“涵碧山房”坐北朝南,北依假山(艮卦),南臨水池(坎卦),建筑立面開敞向南,夏季借東南風(fēng)(巽卦)降溫,冬季靠假山擋風(fēng),池水汽化調(diào)節(jié)濕度,形成“山澤通氣”的艮兌合象(《易經(jīng)·說卦傳》“艮為山,兌為澤”),實現(xiàn)了自然氣候與卦象風(fēng)水的完美統(tǒng)一。
四、《易經(jīng)》“天人合一”的終極指向
坐北朝南的本質(zhì),是通過建筑方位對《易經(jīng)》“天人感應(yīng)”理論的實踐。古人認為,天體運行(如北斗七星指向)與地面建筑方位應(yīng)相互呼應(yīng)——紫微垣(天帝居所)位于北天中央,故宮中軸線正對北極星,坐北朝南的布局恰似“法天象地”,使人間秩序與天道運行同頻。這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理念,在《易經(jīng)·系辭》中被概括為“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從人居角度看,家庭成員按八卦方位分配居室(如正房居北為“乾”位,長子居?xùn)|為“震”位),既符合《易經(jīng)》“家人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的倫理秩序,又通過方位氣場的調(diào)和促進家庭和睦,實現(xiàn)“人和”與“地利”的統(tǒng)一。
坐北朝南的風(fēng)水智慧,將《易經(jīng)》的陰陽八卦、時空哲學(xué)與中國地理氣候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天道立人道”的建筑法則。它不僅是古人應(yīng)對自然的生存智慧,更是“天人合一”哲學(xué)在物質(zhì)空間中的具象化表達,至今仍為現(xiàn)代建筑設(shè)計提供著關(guān)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