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擺放有講究!象征的是“中國人的臉面”!
導語
中堂,在中國傳統家居中是一個會客和祭祀的空間。
中堂也可以稱作堂屋,類似于祠堂。
一些小型的祠堂就被設置在家中或者家后的院落中,中堂就是用來祭祖的。
作為中國人,對宗法禮制的重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對于祭祖這件事,不管是大是小,有些地方都會盡量做到周全,哪怕是在家中的一處空間完成這件事。
不過中堂也不止是用來祭祖的,更多的時候,它的存在是作為“家”的象征。

中堂家具講究對稱美學。
在古時候,家宅最重要的空間就是天井、房屋以及圍墻,這三者合一,便構成了最原始的“家”。
后來,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宗法制度的興起,家族也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這時,單一的家宅空間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生活,因此會將房屋的數量增多、面積擴大,以此來容納更多的人。
當房屋數量增多之后,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生活,這個空間就會被稱作“家族”。

然后,為了讓生活更加有條理,家族空間內會規定出不同區域的用途,其中就包括中堂。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堂就是一個家的空間,是家庭的象征,也是一個家所有人的象征。

作為家庭公共空間,從中堂的家具擺放講究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為了讓家具擺放看上去更有美感,中堂家具的擺放遵循了一套對稱美學。
這套對稱美學是以中軸線為標準進行布置的,其中中軸線一般都是以供案為準。

供案又被稱作供桌、香案,它是用來供奉神明或者祖先的家具,可以是一張長桌,也可以是一張方桌。
除了供案之外,顯示中堂的重要性還有其他家具,比如翹頭案、八仙桌和太師椅。

翹頭案是用來放置物品的長條桌,由于左右兩邊會翹起來,因此叫做翹頭案。
八仙桌則是方形的桌子,上面雕刻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仙人物,因此叫做八仙桌。
太師椅是供長輩坐的椅子,一般都是兩把,并且都要坐向供桌。
其他的中堂家具還有香爐架、掛鐘以及地毯等。
香爐架上面擺放著香爐,一般有兩個,這樣就形成了左右對稱的布局。
掛鐘要掛在中堂的左側上方位置,這樣可以使整個空間看上去更加飽滿有序。
地毯則位于太師椅前方,它可以起到吸音和御寒的作用。

中堂前景開闊象征包容。
中堂主要有前廳、正廳和后廳三部分組成。
其中前廳位于最前面,可以用作接待客人以及日常活動之用,正廳則用于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是中堂最重要的區域,后廳則是一個過渡空間,可以用作寢室或者雜物間。
從空間布局來看,中堂的前景開闊,一般都是大門向外敞開,這樣象征著家庭能夠包容萬事萬物,有格局、大氣、寬廣之心。
而且在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成語叫做“海納百川”,它所傳達的是一種包容的精神和氣度,這就可以與中堂前景開闊相呼應。

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現代裝修時還會將天井打造成一個向外凸出的區域,這樣一來,就可以更好地讓人感受到開闊之美。
但是這卻與中國古老的風水觀念背道而馳,會導致煞氣流入家中,因此不提倡使用這種方法。

然而如果想要在某種情況下使用這種方法,比如為了將陽光引入室內,又或者為了讓室內空氣流通,那么可以另辟蹊徑,采用“山”字形布局,以此形成一個中間空曠的位置,既能保證陽光通透,又能為室內帶來開闊感。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社會,中堂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不僅是家庭聚眾生活的重要場所,更承載著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和團圓感,以及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講究吉祥寓意和數量選擇。
不僅僅是家具擺放講究對稱美學,就連裝飾品的位置也會遵循著相同的方法布置,并且它們還會根據節慶變化位置,以此具有象征意義。
比如春節期間,裝飾品被擺放在正中央和四個角落,但到了清明節期間,它們就被移動到了四個角落,這樣僅保留了三個裝飾品。
其實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有關系,當春節來臨時,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此時陽氣非常旺盛,因此需要兩個裝飾品以此平衡陽氣,而在清明節過后,由于陽氣逐漸消退,因此只需要一個裝飾品便可。

不僅裝飾品講究吉祥寓意,中堂中的許多家具也很考究,比如供桌一般都要有一個縫,用于放置紙錢,而這個縫必須要在最右邊,這樣才能保證紙錢能夠燒得更快更好,送往祖先那邊時也能收到更多。

除了裝飾品和供桌,座椅上的靠墊也有講究,一般分為兩個種類,一個是正??繅|,一個則是專門給死者用的,因為死者身上不能出現紅色,所以這些靠墊都是藍色、青色的。

而且靠墊上的縫合又分為兩種,一種只有一針,而另一種則是三針三線,這也是因為陰陽問題決定的,對亡者只能用三線三針,一針兩線的話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亡者,因此不可亂用。

除了裝飾品和靠墊外,中堂家具的數量也很講究,比如正廳中需要有四扇門,這樣才能保證室內光線充足,而且四扇門還能起到通風、采光、美觀等效果,最重要的是它能夠表現出家庭的經濟實力和地位。

結語
中堂作為傳統中國家居空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家庭成員聚集、接待賓客之地,更承載著家庭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同時也為家庭賦予了一種儀式感,讓家不再平淡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