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有一物,家門不興,容易倒大霉!
168 2025-07-26
長久以來,由于對四合院綠化缺乏科學的認識,很多四合院內外種植了并不適合的花木品種,那么四合院內外到底該種什么樹?養什么花?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看看古人是怎么在自家院內外進行綠化的?古代的花木品種都有哪些講究?
一、綠化也是一種文化
綠化在我國古代被看作一種文化,至遲到春秋戰國時期花木文化已經形成,如屈原就在《離騷》中多次借花木言志,自比芝蘭,而將奸佞之人比喻為雜草,孔子也將道德高尚的人比喻為蘭花,這種花木文化延續不斷流傳數千年,直至今日,因此形成了眾所周知的代表高尚品質的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高潔的蓮花,代表富貴的牡丹等中華“花語”。四合院這種老北京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宅院,也形成了自己的綠化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花語”。而且,四合院的綠化不但有文化內涵,更加符合科學種植的原理。
二、四合院外種什么樹
北京有一句諺語:“有老槐必有老宅”。走在北京的大街和胡同內,那些種植在四合院大門以及倒座房處的槐樹,形象地道出了這一諺語,而槐樹又以國槐最為普遍。老北京人為何對槐樹如此情有獨鐘呢?我們還得從一個歷史典故談起。周代時,國家的建筑比較簡單,朝廷在外朝區域種植槐樹和棘樹,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作為皇帝上朝時列班的位次。三公坐在槐樹下,鄭玄解釋“槐”字,說它與“懷”字相通,是懷有共同目的一起謀劃事業的意思,也就是皇帝要與三公共同治理天下。
經過歷代發展,到了北宋初年,另一個歷史典故讓槐樹更是名滿天下。當時兵部侍郎、晉國公王祐很有名望,但因性格過于耿介一直沒能當上宰相。一日,他在自家庭院種植了三棵槐樹,并說自己的后代必能像槐樹一樣茁壯成長,成為“三公”式的人才。后來,他的三個兒子果然都做了高官,次子魏國公王旦還做了宋真宗時的宰相。這件事到了王祐的孫子王鞏時,因王鞏與蘇軾是好朋友,于是便請蘇軾為其家族作了一篇《三槐堂銘》記述家族史。蘇軾在為王氏撰寫的《三槐堂銘》中大加宣揚王氏的德行,用以證明仁厚的人也許當時不能得到好的報答,但是后代一定能夠得到蔭護。文章以植槐樹寓指植德、育人、庇蔭后代。后來,三槐堂王氏一直是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直至今日。而《三槐堂銘》在清代時被收錄到《古文觀止》一書中,得到歷代刊印。因此,在家中種植槐樹便擁有了表示崇高地位和高尚品德的含義。
北京胡同內的古槐樹
三、四合院內種什么花
北京四合院內的樹木品種最常見的是落葉小喬木類,主要有海棠、石榴、丁香、月季、玉蘭等。這些花木背后的典故都不遜色于國槐,各有千秋。今天我們就先介紹一下海棠。
海棠在北京四合院中寓意富貴、兄弟和睦,海棠花則有美女的含義。老北京經常將海棠和院內魚缸中的金魚聯系在一起,取諧音“金玉滿堂”之意,所以人們也將海棠樹看作“發財樹”,很多商人和達官貴人都樂于在院內種植此樹。
我國種植海棠的歷史非常悠久。大約2500年前的《詩經》中就有記載。唐代以前并沒有出現“海棠”一詞,而多數稱呼“柰”,宋代海棠的聲望達到高峰,是全國聞名的花木。海棠還與楊貴妃扯上了關系,據外史記載,楊貴妃酒后醉得不省人事,侍從都無法將其扶起,唐玄宗看到后不但不生氣,還笑著替楊貴妃辯護說,“是海棠在睡覺呢”,于是便有了“海棠春睡”的典故。后代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再后發展為以海棠花比喻美女。
宋代以后,如蘇軾、陸游等很多詩人都愛海棠,并創作了大量詩詞吟詠。明清著名小說《西廂記》、《紅樓夢》內也都將海棠比喻為心中的美女??梢姡爬系谋本┧暮显簝纫灿心敲蠢寺幕?。
海棠也是周總理生前最鐘愛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廣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廳內海棠盛開,但此時周總理正在瑞士參加日內瓦會議,無法親臨賞花,于是鄧穎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標本,夾在書中托人帶給了周總理。總理看到這棵來自祖國蘊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動,百忙中還是托人帶回一枝芍藥回贈給鄧穎超。周恩來與鄧穎超千里迢迢贈花問候,成為佳話。
盛開的海棠花
北京四合院中種植小喬木也是有其技術原因的:這些花木都能夠適應北方的氣候環境,它們夏天繁茂,為四合院帶來涼爽;冬日落葉,不遮擋陽光。這些花木根系小,不會破壞四合院內建筑物和地面鋪裝。而且這些植物“春華秋實”(春花秋實),春可賞花,秋可摘果,可謂身在院內盡得自然之精華。
北京四合院其他那些經過千百年歷史而培育和種植的綠化品種,我們在此就不一一講述了,留待我們后續的文章再詳細解開個中天地吧。
(作者: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李衛偉)
作者簡介
李衛偉,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建筑歷史研究室副研究館員、主任,北京市文物局青年學術評審委員、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客座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人類學中心特聘研究員,北京建筑大學碩士生論文校外評審。
主要著作或參與編著的有《北京古代建筑精粹》《北京古代建筑大系》《北京四合院志》《北京古建筑文化叢書》《北京現存祠廟調查研究》《北京古代建筑思想與特征解析》等書籍。
整理:叢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