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居然還能網購?有店鋪月銷量在8000單以上,可信?
184 2025-07-27
文化常識課內、課外積累訓練100題(上)
1.下列文化常識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西河”指黃河以東地區。
B.古人以西為左,以東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長江以西地區。
C.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兩廣一帶。
D.“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中的“京畿”指的是京城及附近地區。
2.下列文化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節是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古人又稱元日、元旦、新正。主要習俗有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拜年賀喜等。
B.中秋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主要習俗有賞月、吃月餅等。
C.端午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又稱重午、端陽、重五。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主要習俗有賽龍舟、飲菊花酒、吃粽子、斗草等。
D.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時間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主要習俗為登高、插茱萸等。
3.下列有關文化常識說法有誤的一項( )
A.古人把宮、商、角、徵、羽、變宮、變羽稱為七音。
B.《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
C.《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時認為是高級的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學藝術作品。
D.樂師是古代以演奏樂器為職業的人。《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4.下列有關文化文學知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的車輪一般由三十根輻條構成。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軾,車廂前邊可以手扶的橫木,扶軾低頭是表示敬意。
B.在兩漢諸子散文中,莊周的作品想象豐富,言辭瑰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魯迅說《莊子》“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C.在古代家和國是有區別的,家指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國指天子分封的諸侯建立的地。而當時周天子統治的整個“天下”被稱為“邦”。隨著漢語的發展,在“興國安邦”中“邦”和“國”已是同義詞,都是“國家”的意思了。
D.古代漢語中有些與走路有關的詞語,有其特殊的含義。如“鯉趨而過庭”的“趨”,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腳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跬”是半步,即邁一次腿的距離,相當于今天的一步。
5.對下列文化文學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鄉黨:指鄉里、家鄉;鄉族朋友。古代五百家為鄉,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黨,合而稱鄉黨。
B.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體全為“犧”,色純為“牲”。
C.三驅:語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驅”田獵時設網一面,留三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
D.童子,童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大小,都稱為“童生”。
6.下列對文化常識描述錯誤的一項為( )
A.星宿,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的說法。
B.《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是說七月天氣正炎熱,好像下了火一樣。
C.《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
D.參商:參宿在西,商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宿中此出彼沒,因此常用來比喻人的分離不得相見。
7.下列對文化常識描述正確的一項為( )
A.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北、水南為陽,以山南、水北為陰。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中的漢陰指漢水的北面。
B.三秦:指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的三位降將,故得名。
C.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
D.路: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省。古稱別稱: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8.下列對課內有關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伶人,是封建時代對歌舞或戲曲演員的稱謂,又稱伶官、優伶。
②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③少牢,古代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稱“太牢”,用牛、豬各一頭稱“少牢”。
④《書》即《尚書》,與《詩經》《禮記》《樂》《易》并稱為“五經”。
⑤《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屬紀傳體,記載了梁、唐、晉、漢、周五代的史實。
⑥莊宗,文中為李存勖的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⑦《記念劉和珍君》選自魯迅的《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紀念》選自《華蓋集續編》。
⑧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屬于書序,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則為贈序。
A.①③④⑦B.②③④⑤C.②⑤⑥⑧D.①④⑥⑧
9.下列文化常識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海客談瀛洲”中的“瀛洲”與“蓬萊”“方丈”共稱為傳說中的東海三座仙山。
B.《琵琶行》中“委身為賈人婦”中的“賈人”指商人。所謂“行商坐賈”“賈”指的是在本地做生意。
C.古代官職常常有變動。其中表提升官職的詞有擢、拔、左遷、陟等,降低官職的詞有降、貶、謫、黜等。
D.“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指黑色單衣。在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
10.下列選項中,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組是( )
①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只有開國的皇帝才能稱“祖”,后繼者都稱“宗”。如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等。
②“太師”是古代官職。其一,為“三公”之一,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③稱呼別人,可以用書齋名,如稱呼蒲松齡為聊齋先生;可以用官名,如稱呼王維為王右軍;可以用籍貫,如稱呼柳宗元為柳柳州。
④常用授予官職的動詞有:除、拜、授、辟等。常用代理官職的動詞有,署、權、假、領等。常用免除官職的動詞有:罷、黜、奪等。
⑤秦漢時期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中書侍郎。隋唐時期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⑥與別人交談時,稱呼自己的父親可以用“家父””“家嚴”,稱呼自己的母親可以用“家母”“家慈”,稱呼自己的妻子可以用“拙荊”“內人”。
A.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①②⑧
11.下列各項中文化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古代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庶民、蒼生、氓等。
B.古代對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
C.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五六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D.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2.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敘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古代許多文章中,“江”專指長江。江東,即江左,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而江表,則指長江以南地區。
B.合從,即“合縱”,是戰國時期秦國采用的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C.古代農民祭祀土神的節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一片神鴉社鼓”中的“社鼓”指社日祭祀土神的鼓聲。
D.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此夜于自家庭院中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也稱乞巧節。
13.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蔭:封建時代由于先輩有功而給予子孫免罪的權利。“封妻蔭子”的“蔭”就是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輔助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也可以泛指高級執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職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時期多有變化。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頗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職的憑信。類似后代的委任狀。“以文書治天下”是中國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男女成年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經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還沒有成年。
B.“釋褐”通常是指脫去平民衣服,開始擔任官職;有時也指新考中的進士被授予官職。
C.“人爵”是與天爵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塵世人們所封的爵位,例如國君所賜的公、侯等。
D.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國境以外為海外。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軍令等事務。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
C.實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實封的人才能夠收其所得封戶的租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于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
16.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賦,一種文體,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B.《諫逐客書》的“書”是書信、給皇帝的信函之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與“表”性質類似。
C.“疏”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如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它是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提建議或意見的一種文體。
D.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17.下列對相關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功臣,以示褒寵。“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炎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B.號,又叫別號、表號。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
C.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古人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D.郡望,是指某家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顯赫祖先住過的地名。古人常以此稱呼族內名人或自稱。
18.某知名導演正在籌拍一部大型歷史劇《中華上下五千年》。但當他審閱某編劇送來的劇本時,發現劇本中有很多常識性的錯誤。請你閱讀以下劇本中的片段,并幫導演選出正確的一項( )
A.(秦末軍營)項羽仰天長嘆,對虞姬說:“愛妃,天時不利,我軍節節敗退。軍中寂寞,只好借酒澆愁。你能歌善舞,為我填一闋詞,如何?”
B.(漢末隆中)劉備對諸葛亮深深一揖:“我劉玄德久仰諸葛先生大名,今日一見,果然是人中龍鳳。倘能得諸葛亮先生幫助,匡扶漢室又有何難?”
C.(唐代長安)元稹緊緊握住被貶謫的白居易的手:“樂天,造化無常,此番你雖蒙冤右遷九江郡司馬,也要好自珍重,來日方長,你我兄弟定有重逢之時。”
D.(明朝河南)大臣于謙回京之前對眾同僚說:“各位的心意本官領了,但這些禮物,我卻只能完壁歸趙。錢財關乎百姓生計,萬不敢隨意收取啊!”
19.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緣坐,又稱“連坐”“從坐”,是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它以犯罪人為中心,以不同的親疏關系為半徑,確定受刑群體。
B.“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
C.下九,古人以農歷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D.“鄉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人們把中試者稱為“秀才”。
20.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歌投壺:雅歌,指歌雅詩;投壺,就是將箭矢投入到裝有小豆的小口壺中,投中者即獲勝。雅歌投壺是秦漢以后貴族內部的吟詩與游戲活動,后常用以指武將之儒雅行為。
B.疏、章、策都是臣下給帝王的奏章,策更側重于為帝王謀劃的大政方針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C.遷、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職變化的專用語,授、拜是授予官職,遷削、遷謫、遷除、左遷是官職降級。黜是免去官職。
D.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適合,叫六合。“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下列文化常識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納貲,封建社會的選官辦法,即交納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取得入選作官的資格,實質上是公開的買官賣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篇、軍械、軍令等。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C.羽書,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漢書》注:“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
D.芻蕘,割草打柴的人,指代鄉野間見聞不多無知淺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芻蕘之見”來批評別人見識短淺。
22.下列文化常識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在省城舉行的鄉試的考試者,稱為進士。
B.文廟,紀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先圣先賢的廟宇,又稱孔廟,夫子廟等。
C.吏部,官署名稱,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
D.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致仕”。致仕的制度,源于周代,形成于漢朝。
23.下列選項中,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準立刻行刑為勾決。
B.刑部,又稱秋官,憲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刑法、獄訟等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機關。
C.大辟,即斬首,古代五刑之一。中國古代的五刑可分為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隸制五刑是指墨、劓、刖、宮、大辟。
D.束發,即古代男子成人時束發為髻,一般20歲左右,將頭發束起來表示已經成人,“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即用此意。
24.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棨戟,有套的戟,古時官員出行時用做前導的一種儀仗。官員常用的儀仗還有對鑼、對牌等。
B.古代喪禮,凡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喪一年,叫“期服”。
C.春秋,有如下幾個含義:一年,四季;年齡;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本之《春秋》。“蟪蛄不知春秋”中“春秋”的意思是代指年齡。
D.“表”是一種文書,用于臣下向君主陳情謝賀。因為“表”的閱讀對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態度誠懇,措辭謙恭。
25.下面是關于明清科舉的論述,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科舉考試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B.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舉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鄉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C.會試在鄉試后的第二年于各地舉行,因為是在春天舉行,所以被稱為春闈。會試考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D.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26.下列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御史,在戰國時本是史官,后為執掌監察職能官員的一種泛稱。
B.通侯,為秦代十級爵位的最高級,本稱徹侯,漢武帝后改稱。
C.孝廉,是漢代對由中央征召、品行端正、擬任官職的人的稱呼。
D.豪右,指豪族大戶,秦漢時期,因其居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之。
A.郎中,本來是古代民間對醫生的尊稱,這里是官職名,即帝王的侍從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屬制的虎形調兵憑證,其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左右兩半。
C.信州路,與辛棄疾詞中“烽火揚州路”中的“路”均為宋時行政區劃名。
D.累遷中的“遷”意為調動官職,在古代一般指升職。累遷就是多次升官。
27.下列文化常識的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浮圖,亦作浮屠,佛陀之異譯,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后并稱佛塔為浮屠。文中指和尚。
B.廬冢,古人在服喪期間,于父母或師長墳墓旁搭建的守護的屋舍,叫做“廬冢”。亦作“廬墓”。
C.如,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讀若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即“讀得像某字音”。如:“華”如“華實”之“華”。
D.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并取“字”,女子無字。文中“安國平父”中“安國”是名,“平父”是字。
28.下列文化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邑,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城邦;也用于通稱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文中就是這個意思。
B.卿,卿相,如三公九卿;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也可用于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夫妻互稱,朋友之間亦能稱 “卿”。
C.祖,祖先,祖廟,文中指出行時祭祀祖先,是餞行的一種隆重儀式,祭祖先后,在路上設宴為人送行。
D.變徵,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29.下列對文言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諱,字面意義是指不可隱諱,又常常用作對尊長者死亡的一種委婉的代稱。
B.結婚,文中指男方女方兩家之間結成婚姻關系,現代指男性與女性結為夫婦。
C.休沐,字面意義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員每隔一段時間休沐,也就是請假休息。
D.發覺,文中指敗露,現代指發現、覺察,敗露也可以理解為被發現、被覺察。
30.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臺輔,指三公或宰相之位。三公,指國君手下負責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馬為三公。
B.孝廉,“孝”是孝順父母,“廉”是敬愛兄長,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通過選舉孝廉,在社會上造成“孝順父母,兄弟和睦”的輿論和風尚,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教育作用。
C.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多指在泰山頂上筑壇祭天;“禪”多指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場祭地。
D.九族,泛指親屬。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
3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為掌管戶籍、科舉的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
B.漕運,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
C.鹽課,即中國古代的鹽稅,是中國歷代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始見于夏朝。
D.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亦指供傳遞公文用的馬。
3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妹,就是堂妹。用“從”稱呼,指親屬中次于至親的親屬,如從子指的是侄子,從兄指的是堂兄。
B.鄉貢進士是指禮部貢院所舉行的進士考試的及第者。參加這一層次的考試需經鄉試、府試兩級選拔。
C.翰林是我國古代文官,常為皇帝起草文書,參與修編國史等,并備皇帝咨詢。這一職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成語“菽水之歡”指奉養父母,使父母歡樂。
33.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經,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論語》的合稱。
B.商賈,泛指做買賣的人,行走販賣貨物謂之商,住著出售貨物謂之賈。
C.編戶,官府把民戶的詳細信息登記在冊,并據此征收賦稅和攤派徭役。
D.踐阼,踐為履之意,阼指主人階,意為走上主人階位,特指皇帝登基。
34.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同年生”,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齡差別有多大,都稱“同年生”。
B.“授”“進”“起”“署”“參”等詞語都跟官職的授予和升遷有關。
C.“謝病歸”,即因病辭官回家休養。“謝病”,托病引退或謝絕賓客。
D.“首實”,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別人的犯罪情實;“籍沒”,是登記并沒收家產入官。
35.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車駕”本指馬駕的車;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車,常用為帝王的代稱,顏師古曾注:“凡言車駕者,謂天子乘車而行。”
B.“考課”就是朝廷依照相關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內,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區別不同等級,予以升降賞罰。
C.“謚”,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與品德,而給予一個帶有贊美性質的稱號。
D.“服闋”的意思是守喪期滿除服。按照封建禮制,父母死后必須穿喪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喪服。
參考答案
1.D
【詳解】
A.“黃河以東”錯誤,“西河”指黃河以西地區。
B.“古人以西為左,以東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長江以西地區”錯誤,古人敘述地理,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所以“江左”指的是長江以東地區。
C.“古文中常泛指兩廣一帶”錯誤,古文中常泛指南方沿海地區。
故選D。
2.A
【詳解】
A.“耍龍燈”錯誤,耍龍燈是元宵節的習俗。
故選A。
3.A
【詳解】
A.“變羽”錯誤,應為“變徵”。
故選A。
4.B
【詳解】
B.“在兩漢諸子散文中”錯誤,應是先秦諸子散文。
故選B。
5.D
【分析】【詳解】
A.“古代五百家為鄉,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黨”說法錯誤,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B.“體全為‘犧’,色純為‘牲’”說法錯誤,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C.“設網一面,留三面不設”說法錯誤,應該是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
故選D。
6.B
【詳解】
B.“是說七月天氣正炎熱,好像下了火一樣”錯誤,“七月流火”,意思是說在農歷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故選B。
7.D
【詳解】
A.“古代以山北、水南為陽,以山南、水北為陰……漢陰指漢水的北面”錯誤,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漢陰指漢水的南面。
B.“指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錯誤,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C.“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錯誤,應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故選D。
8.A
【詳解】
①“又稱伶官”錯。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③“用牛、豬各一頭稱‘少牢’”錯。用羊、豬各一頭稱“少牢”。
④“五經”中沒有《樂》,《樂》失傳,應改為《春秋》。
⑦文章出處解釋錯誤。《記念劉和珍君》選自《華蓋集續編》,《為了忘卻的紀念》選自《南腔北調集》。
①③④⑦不正確。
故選A。
9.C
【詳解】
C.“其中表提升官職的詞有……左遷……等”錯誤,“左遷”是貶官。
故選C。
10.B
【詳解】
①“只有開國的皇帝才能稱‘祖’”錯誤,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成祖朱棣就不是開國皇帝。
③“可以用籍貫,如稱呼柳宗元為柳柳州”錯誤。王維是王右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所以稱呼他為柳柳州,是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用籍貫稱呼他應該是“柳河東”。
⑤“秦漢時期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錯誤。秦朝時期是三公九卿,西漢時期為內外朝制度,三公應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故選B。
11.C
【詳解】
C.“指少女十五六歲”錯誤,“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四歲。
故選C。
12.B
【詳解】
B.“是戰國時期秦國采用的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錯誤,“合縱”是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合拒秦的聯盟戰略,而“戰國時期秦國采用的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叫“連橫”。
故選B。
13.A
【詳解】
A.“給予子孫免罪的權利”錯,應是“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利”。“免罪的權利”是指“世券”“鐵券”。
故選A。
14.A
【詳解】
A.“古代男女成年時要行冠禮”錯誤。應為“古代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另外“還沒有成年”有誤,男子20歲稱弱冠,此時已經成年。女子成年15歲行笈禮。
故選A。
15.B
【詳解】
B.“刑部……掌管刑法、獄訟、軍令等事務”錯誤。“軍令”由兵部掌管。
故選B。
16.B
【詳解】
B.“書信、給皇帝的信函之意”錯誤,“書”是奏章。故選B。
17.A
【詳解】
A.“姬姓始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炎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說法錯誤,姬姓的始祖應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
故選A。
18.D
【詳解】
A.“為我填一闋詞”說法錯誤。詞始于隋唐,至宋代達到頂峰。項羽生活在秦朝末年,當時還沒有詞這種文體。
B.“倘能得諸葛亮先生幫助”說法錯誤。古人為表示禮貌,不直呼其名,此處應為“倘能得諸葛先生幫助”。
C.“此番你雖蒙冤右遷九江郡司馬”說法錯誤。此處是被貶職,應為“左遷”,升官為“右遷”。
故選D。
19.D
【詳解】
D.“秀才”錯,鄉試考中者稱為“舉人”。
故選D。
20.C
【詳解】
C.“遷削、遷謫、遷除、左遷是官職降級”錯誤。“遷削”“遷謫”“左遷”是降職,“遷除”是升遷。
故選C。
21.D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D.“常用‘芻蕘之見’來批評別人見識短淺”說法錯誤,“芻蕘之見”是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故選D。
22.A
【詳解】
A.“通過在省城舉行的鄉試的考試者”錯誤。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故選A。
23.D
【詳解】
D. “一般20歲左右”錯。“束發”為男子15歲,且并不表示成人。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才表示成人,被稱為“弱冠”。
故選D。
24.C
【詳解】
C.“代指年齡”錯誤,“蟪蛄不知春秋”這里的“春秋”指四季。故選C。
25.C
【詳解】
C.“會試在鄉試后的第二年于各地舉行”表述有誤,正確的表述應是“會試在禮部舉行”,不是在“各地舉行”。
故選C。
26.C
【詳解】
C.“是漢代對由中央征召、品行端正、擬任官職的人的稱呼”錯誤。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制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故選C。
27.D
【詳解】
D.“女子無字”是錯誤的。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并取“字”。
故選D。
28.C
【詳解】
C.“文中指出行時祭祀祖先”錯誤。是祭路神。
故選C。
29.C
【詳解】
C.“古代官員每隔一段時間休沐,也就是請假休息”錯誤,漢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稱為“休沐”,是假期,不是請假休息。
故選C。
30.B
【詳解】
B.“‘廉’是敬愛兄長”錯誤。廉,是指為官廉正。
故選B。
31.A
【詳解】
A.“為掌管戶籍、科舉的機關”說法錯誤。戶部掌管戶籍財經,科舉歸禮部掌管。
故選A。
32.B
【詳解】
B.“鄉貢進士是指禮部貢院所舉行的進士考試的及第者”錯誤。是未能及第者。
故選B。
33.A
【詳解】
A.“《詩經》《尚書》《禮記》《易經》《論語》的合稱”說法錯誤,五經,是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不包括《論語》。
故選A。
34.B
【詳解】
.B.“都跟官職的授予和升遷有關”錯誤,“署”是“暫時代理”的意思,“參”是“加入”的意思,與官職授予和升遷無關。故選B。
35.C
【詳解】
C.“給予一個帶有贊美性質的稱號”說法錯誤,“謚號”可褒可貶可同情。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