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128 2025-08-06
家有笑聲,才敢談興旺。
春天,我陪鄰居王姐去她老家探親。
推開那扇褪了漆的木門,撲面而來的是灶臺上咕嘟冒泡的酸菜燉粉條香氣,電視里正放著《鄉村愛情》,堂屋里五個孫子圍著八仙桌寫作業,最小的那個把橡皮屑捏成小兔子逗得滿屋咯咯笑。
王姐的老父親顫巍巍端出腌了三十年的雪里蕻,說:"這壇子菜啊,比存折上的數字金貴。
"這場景讓我突然明白,所謂"家興",不是別墅豪車堆砌的排場,而是鍋碗瓢盆碰撞出的煙火,是皺紋里藏不住的笑紋,是寒冬臘月圍爐時彼此呵出的熱氣。
記得前年冬天,樓下張叔家鬧離婚。
兩口子為裝修費吵得雞飛狗跳,孩子躲在被窩里哭,連樓下流浪貓都不愿靠近那扇門。
直到有天,張叔女兒把獎狀貼在冰箱上——"市作文比賽二等獎",歪歪扭扭寫著:"爸爸媽媽,我寫的是咱們家陽臺的三角梅"。
那天夜里,我聽見他們陽臺傳來壓抑的抽泣聲,后來才知道,夫妻倆和好后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孩子去花市買了盆新的三角梅。
如今那株花爬滿防盜網,開得比誰都熱鬧,連物業都夸這是"小區最美春色"。
要說最讓我觸動的,還是街角修車鋪的劉家。
老劉夫妻倆帶著兩個聾啞兒子,兒子們用歪扭的字跡在作業本上記賬,老劉用扳手當教鞭教他們認字。
去年除夕,大兒子在抖音直播修車,背景音樂是他自己改編的《咱們工人有力量》,評論區飄滿"破防了"的彈幕。
現在他們店里掛著塊自制的木牌,上面刻著:"笑是免費汽油,能跑更遠的路"。
這話被本地媒體拍下來,成了網紅標語,連市委書記都點贊轉發。
前些日子回老家,發現村口老槐樹下多了塊石碑,上面刻著錢鐘書那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村支書老周說,這兩年他們搞"最美家庭"評選,不看存款看笑臉——誰家笑聲多,誰家灶臺亮,誰家孩子主動幫鄰居收麥子,都能加分。
結果去年評出的"狀元戶"是開小賣部的趙嬸家,她家墻上貼著"今日趣事"手賬本,密密麻麻記著:"二狗子用醬油畫蒙娜麗莎""小芳教奶奶用微信搶紅包"。
最絕的是她家腌的辣蘿卜,瓶身上貼著"笑出褶子的秘方",成了方圓十里搶手的"吉祥物"。
說到底,興旺不是金鑾殿的匾額,而是老母親在廚房哼小曲的鍋鏟聲,是孩子把不及格試卷折成紙飛機時的傻笑,是夫妻倆蹲在陽臺分食最后一顆草莓的默契。
就像村頭那棵百年老槐,虬枝上掛滿鳥窩,蟲蛀的樹洞里還藏著三十年前小情侶系的紅綢帶,它從沒想過要長成參天巨木,只是年年春天準時抽新芽,把綠蔭慷慨地分給過路的人。
前些天整理舊物,翻出大學時寫給父母的信,結尾寫著:"等我賺大錢,要讓你們住帶電梯的大房子。
"如今站在自家小院里,看著丈夫給兒子輔導作業時畫的"錯題怪獸"涂鴉,聽著婆婆用方言給視頻那頭的老姐妹唱《茉莉花》,突然覺得最奢侈的裝修,不過是窗臺上那盆總也養不死的綠蘿,在某個清晨突然爆出新芽。那些說笑打鬧的瞬間,比任何風水寶地都更接近"興旺"的真諦。
您說,這樣的日子,不正是《禮記》里說的"修身齊家"嗎?
不過是把圣賢書里的道理,化作了飯桌上多添的那雙筷子,化作了孩子考砸時那句"沒關系,咱家出過倒數第一,還出過數學競賽冠軍呢",化作了暴雨天幫鄰居收衣服時,順手摘下的那串晾在竹竿上的干辣椒。
您看,福氣從來不是存折上的數字,而是刻在皺紋里、長在笑聲中、開在鍋灶邊的,實實在在的煙火人間。這樣的家,您愿意為它多笑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