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建房不建丁字口,造屋不造山脊首”有何道理?準嗎?
89 2025-08-12
古建筑學者
一席第468位講者2017年,我們曾邀請古建筑學者李乾朗來到一席,以“穿墻透壁”為主題分享圓和方對中國古建筑的深遠影響。李乾朗希望通過畫圖的方式,讓中國人更加了解中國的建筑,“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像一只蝴蝶或一只鳥一樣,在建筑物里面翱翔。”(?完整演講請戳:這么偉大的古建筑,我總覺得不能獨享,不如畫給你們看)▲2017年,李乾朗在一席現場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李乾朗就開始循著梁思成的足跡勘察傳統建筑,并用圖解的形式將它們摹畫下來。▲《穿墻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筑》
五一即將來臨,正是游玩賞景的好時節。特此擇取《穿墻透壁》中諸多“古建筑之最”與大家分享。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和畫筆,像蝴蝶、像飛鳥一樣,翩躚越過彩畫重檐,開啟一場古建筑巡游之旅。__01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李家莊村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建于唐武宗滅佛前的佛寺。由于位處五臺山偏僻的懸崖臺地上,故逃過會昌法難及歷代兵災的摧殘;黃土高原氣候干燥,因而又躲過蟲害天災的肆虐。
在漫長的歲月中,南禪寺大殿雖得以幸存,卻幾乎遭人遺忘,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發現,重新綻放它在建筑史上的光輝。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圖源《穿墻透壁》)
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亦為三間,平面近正方形,立于高臺座上。明間為具門釘的雙扇板門,左右設直欞窗,木柱嵌在厚墻內。單檐歇山的九脊頂,近年經過考證修復,飛檐舒展深遠,如大鵬展翼。
屋架采用“徹上明造”,也稱為“露明造”,即室內無天花板遮擋,屋架的木結構一覽無遺,椽條、大叉手、椽、駝峰、角梁、斗拱,所有木構件皆清晰可見。其脊榑下方以兩支斜柱固定,形成人字形的“大叉手”,為唐代通行做法,南禪寺大殿是目前所見的最早實例。
▲南禪寺大殿解構式掀頂剖視圖(李乾朗/繪)
02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中國現存年代「第二早」的木構建筑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
屹立一千多年的佛光寺東大殿,與南禪寺大殿同為中國罕見的保存至今的唐代木構建筑。其殿宇規模較大、形制尊貴,斗拱的技巧運用純熟,因此更能展現唐代雄奇的木結構精神;殿內多尊巨大的唐代原塑佛像,以及珍貴的唐代壁畫,也是中國藝術史上難得的瑰寶。
佛光寺相傳創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爾后7世紀唐代的高僧傳記中,曾多次提到這座興旺的寺院,但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后,五臺山多處寺院遭毀,佛光寺亦未能幸免于難。目前所存的東大殿為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外觀大氣莊重,木構簡潔明朗,精練地傳遞出唐代建筑的特色。
因地處偏僻,佛光寺久遭世人遺忘,在1937年被發現時,還寫下中國建筑研究史上一段動人心魄的插曲。(?關于梁思成與林徽因發現佛光寺的故事,戳王南萬象課《建筑學家林徽因》了解更多!)
巍然矗立在高臺上的東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尊貴巨大的單檐廡殿頂,幾與墻身等高。
屋頂出檐深遠,但坡度舒緩,近觀時,屋檐起翹昂揚,檐下盡是碩大疏朗的斗拱,展現力與美的結合。正門上“佛光真容禪寺”的巨大匾額,頗具唐風。
中間五間設厚實的板門,與殿內龕臺寬度相配;左、右梢間填以檻墻,增強結構的穩固性,并開設直欞窗。這些都是唐代的典型手法。
相較于面積小巧、結構精簡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在斗拱運用上比較復雜,數量也明顯增多。其外槽檐口的柱頭斗拱,采用較高級的雙杪雙下昂;而轉角處為使屋角起翹,出三下昂;兩柱之間另有補間鋪作。
▲佛光寺大殿轉角鋪作(王南/攝)
無論是整體外觀還是細部結構手法,佛光寺東大殿都展現了唐代大型木構建筑渾厚雄奇的風采。(??將手機逆時針旋轉90°,探尋佛光寺東大殿的更多奧秘)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
有很長一段時期,長江以南被認為不可能存在宋代以前的木構殿堂,因為華南多雨潮濕,不利于木造建筑的保存。然而20世紀50年代,經過專家調查研究,奇跡般地發現了福州的華林寺大殿是一座建于五代末至宋初時期的古建筑。
▲華林寺大殿解構式鳥瞰剖視圖(李乾朗/繪)
華林寺位于福州城北越王山下,據史載初創于五代吳越國,時當北宋乾德二年(964)。寺原名“越山吉祥禪院”(明代始改今名),當時寺內尚包括山門、法堂、回廊及藏經閣等建筑,屬于禪宗佛寺。如今這些配套之制皆已不存。
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四間,平面近正方形。華林寺這座大殿用材粗壯,不僅巨大的木柱比山西五臺山佛光寺還略勝一籌,所用斗拱之規格亦不下于佛光寺。其梁架斗拱反映了極古老的特征,技巧高明,氣勢雄偉。
大殿的結構技術南北做法兼容并蓄,可供比較南北差異與地域之特殊風格。首先,梁架不用叉手或托腳,完全以梁上疊斗再置梁枋相疊而成,此法普遍見于福建與廣東之古建筑,潮州開元寺即有十多層疊斗之例。
其次,它的昂很長,從檐口直伸入內柱,被壓在大梁之下,形成合理的力學平衡系統。再者,歇山頂的“廈兩頭”出際,形成獨立的一縫屋架,因此在殿內舉頭張望,可以看到次間的屋架依偎在明間棟架旁邊。
歸結起來,華林寺大殿的屋架設計用材碩大,比例權衡精練,力學分配合理,結構極為堅固。它一脈相承唐代建筑,已超越了福建地域性的意義!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峻極峰下
嵩山自古有“中岳”之稱,在中原諸峰之中以峻奇著稱,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神話與傳說的神圣之地,歷代建有佛寺及祭祀建筑。南北朝時期,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在嵩山南麓的峻極峰下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離宮,至孝明帝正光元年(520)改稱“閑居寺”,并在北朝崇信佛教的皇室支持下大肆擴建,這座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佛塔即建于此時。
▲嵩岳寺塔解構式鳥瞰剖視圖(李乾朗/繪)
源自印度的塔,原作為供奉佛舍利的建筑,形如覆缽,中國早期出現的佛塔受印度影響,有許多相似之處。嵩山嵩岳寺塔的十二邊形密檐造型,遠望有如拉高的圓形覆缽,即反映出印度佛塔的原型,可以說是最具印度風格的中國古佛塔。
至隋唐后,中國佛塔風格出現極大轉變,放棄了多邊形近似圓形的斷面,多數做成方體的密檐式,外觀更趨近于中國的樓閣建筑。就中國佛塔從覆缽到多邊形,再到方形的發展史而言,嵩山嵩岳寺塔具有承先啟后的過渡作用。
▲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筑史》中的“歷代佛塔型類演變圖”
05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山西省朔州市應縣
應縣佛宮寺木塔立于佛寺中軸線上,保存了遼代以佛塔為核心的布局特征。它構造極復雜,外觀五層六檐,剖開一面,可見內部實為九層,每兩層之間夾一暗層,并施許多斜撐木柱,以強化結構。
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達到“顯密圓通”境界,反映了遼代大乘佛教的思想。
應縣木塔采用八角形平面——八角形塔在結構及光影變化上優于四角形塔。它坐落在奇特的亞字形轉八角形的雙層石砌臺基上。樓高五層,塔身第一層因外附廊道配以重檐屋頂,其他各層為單檐,所以形成五層樓、六重檐的外觀。
底層直徑30.27米,然后逐層略為收分,至頂層以攢尖頂及近10米高的塔剎終結,總高67.31米,整體比例壯碩雄偉,是世上現存最高的木塔。
為了增加結構的剛性,木塔每兩層之間設計了一個具有交叉桁架的暗層,形成“明五暗四”九層——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它采用內外雙圈柱梁的結構做法,并于梁柱之間施以斜撐,使高層木塔更為穩固。
此外,各層斗拱千奇百樣,好不熱鬧;據稱應縣木塔依不同樓層及部位所安置的斗拱變化達五十四種之多,可謂集遼代以前斗拱設計智慧之大成。這些多重斗拱在地震來襲時,可大量分散且消耗搖晃的外力,其絕佳的抗震性是木塔得以屹立近千年的重要因素。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北側
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周圍山谷中,建造了規模宏偉的喇嘛寺院群,一般稱為“外八廟”。這些寺廟的建筑頗具特色,不采用純粹的漢式或藏式,而是尋求一種以模仿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著名大寺廟并融入漢式而成的建筑風格。
從康熙皇帝開始嘗試,至乾隆時期,一方面吸取西藏與新疆寺院建筑的特點,同時融入傳統漢式做法而達到高峰。其中以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的普寧寺為典型代表,它的建筑群盡收各族式樣,并且結合得非常和諧,有渾然天成之感。
普寧寺是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平定準噶爾部的軍事勝利而建。寺坐北朝南,總體布局采用中軸對稱,其中前段從山門至大雄寶殿采用漢式建筑,而后段以大乘閣為中心的建筑群,則采用藏漢混合風格。
普寧寺大乘閣建筑群是根據藏傳佛教教義來構圖設計的,中央的大乘閣象征須彌山;日殿、月殿分列兩側,寓意日月升降;四周分布著代表四大部洲與八小部洲等的小型建筑物。這些環繞主閣之小型建筑,均以盲窗厚墻的典型藏式建筑作為底座,上部搭配漢式曲線優美的屋頂,結合成為完美的漢藏混合風格建筑。
位居中央核心的大乘閣,外觀正面為六重檐,高五層樓;背面倚山,只有四重檐。正面一樓及東西側皆設抱廈。側面山墻有梯形盲窗,視覺上有如高樓,系仿西藏碉樓做法。正面仿漢式常見樓閣,檐下可見梁枋及成排的斗拱。屋頂采用五座攢尖頂的組合,保有桑鳶寺原型,居中央者最高大突出,四隅尖頂較小。
大乘閣高大雄偉的造型,予人以莊嚴神圣之感。內部為置大佛而做成空筒式,貫通三層。殿內巨柱林立,直達四層天花板。二層及三層設廊,可自殿內角落木梯登上環繞。
而和煦的光線自上層窗欞射入,照映在22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容顏上,不禁令人感受到佛自心中起的神圣溫暖氣氛。這尊榆木所雕的立佛法相莊嚴,體態雄偉,袈裟衣飾細節雕琢精美,實為中國佛像藝術之珍寶。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晉祠圣母殿是現存北宋木構建筑的代表作,它巧妙運用減柱手法,創造了高敞的前廊。木結構不但可見唐代雄奇的遺風,亦擁有細膩的斗拱技巧,雄大的昂在晉祠圣母殿上開始轉化,擺脫單純力學的角色,而兼具美學上的意義。
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頂,整體造型舒展莊重。檐下斗拱碩大,屋檐翼角飛揚,上下檐出檐適中,屋頂舉折平緩,曲線柔和流暢;屋脊則相對平直,兩端設大吻,正中立脊剎。山尖可以看到外露的屋架,并施博風板。
圣母殿雖然位處中國北方,外觀卻優美輕巧,柱子生起與側腳明顯,更使體量穩定,高聳莊嚴,帶有南方建筑的神韻。
殿平面接近正方形,總面寬八柱七間,進深七柱六間,副階周匝,殿身寬五間、深三間。前廊采用減柱法而特別寬敞,深有兩間。這一奇特的布局,推測是因古代祭典進行時需比較寬敞的空間所致。
▲晉祠圣母殿琴面昂與盤龍柱(圖源《晉祠文物透視》)
前檐柱上有蜿蜒盤旋的木雕盤龍。龍身細瘦,昂首張牙舞爪,正面龍頸盤成之字形,龍首或向中上,或向內看,不一而足。中間兩龍身形較大,龍身皆分數段組合而成,盤繞固定在檐柱之上。這些木雕龍柱乃宋代遺物,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龍柱。
▲圣母殿前檐柱上的木雕盤龍(圖源《穿墻透壁》)
▲圣母殿蟠龍柱局部特寫(李乾朗/繪)
此外,圣母殿也是宋《營造法式》中提及的“副階周匝”目前所發現之最早實例。副的意思是“低附”,階是“臺陛”,“周匝”是繞四周一圈。宋《營造法式》稱獨立式大殿四周可以繞行一圈的回廊為“副階周匝”,閩南則稱“四面走馬廊”。圣母殿是現存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筑采用這種做法的最早實例。
魚沼飛梁位于圣母殿前,是通往圣母殿的主要通道。魚沼是晉水的源頭之一,因池中充滿游魚而得名。十字形的橋梁跨越水上,從四邊通達至中央方形平臺,前后平緩,左右較陡,猶如大鵬展翅。
▲圣母殿前的魚沼飛梁(王南/攝)
橋之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推測是和圣母殿同時的宋代橋梁。飛梁一詞引自西漢揚雄所作的《甘泉賦》“歷倒景而絕飛梁兮”,此橋遂與魚沼合稱為“魚沼飛梁”。
從水中立起三十四根石柱,水枯時可看到池底的覆皿式柱礎,柱子之間以梁枋連接,櫨斗上有簡單的斗拱構造,承擔橋面,做法如同屋宇——位于水上的建筑物,中國山水畫中可見,敦煌經變圖中亦可見,但現存中國古建筑中僅有這一例實物,故彌足珍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
中國的伊斯蘭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及麻扎,前者以進行宗教儀式的禮拜堂為中心,后者則是教中重要人物的家族墓地。位于新疆的阿帕克和卓麻扎堪稱新疆地區規模最大的伊斯蘭墓,其建筑群相當完整,以巍峨的圓頂墓祠為中心,周邊配置禮拜寺、教經堂、阿訇住宅、浴室、食堂等建筑,另有水池、庭園和戶外廣闊的墓群,在一片黃土地上宛如清幽的綠洲。▲阿帕克和卓麻扎解構式鳥瞰剖視圖(李乾朗/繪)
09南京城聚寶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式甕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
南京城墻堅固宏偉,施工精良,在世界各國城墻史上極為罕見,被視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城池工程。而在其眾多城門中,又以俗稱“聚寶門”(民國時期更名為中華門)的正南門規模最大。
明朝雖在洪武元年(1368)才定都南京,但在“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下,早在朱元璋登基前兩年即開始大規模建城,且工期長達二十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才告完工,其間調集了數十萬工匠參加勞動,并動用龐大的財力、物力投入到這場漫長的筑城工事中。
明代因燒磚及拱券的技術發展至更高水平,城墻的建造達到又一高峰,較主要的城池,包括城門、城臺、城樓、角臺、角樓、馬面、甕城及城壕,一應俱全,構成固若金湯的防御系統。
聚寶門近秦淮河岸,今稱為“中華門”,是目前南京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巍峨城門。引人注意的是,其甕城不在城門外,反筑在城門內,這是南京城門一項顯著特色。
聚寶門共有三道甕城,東西通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近正方形,高逾20米;城門共有四道,拱門內設雙扇鐵皮包木門及千斤閘。城門內的左右斜坡蹬道,可供騎馬登上城墻。甕城厚實的墻體內以拱券結構留設室內空間,辟出若干藏兵洞。
明代在南京曾配置江防及城防數十衛兵力,城防士兵即居住在窩鋪(今已不存)及藏兵洞之內。至清代太平軍“天京保衛戰”時,藏兵洞仍發揮了顯著的軍事功能。
▲聚寶門下段為石砌,上段為磚砌,非常堅固(圖源《穿墻透壁》)
10紫禁城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宮殿北京市東城區
北京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朝帝王的皇宮,在近五百年的歲月中,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此處理國家大事。“紫”源自紫微垣,象征非常崇高的星;“禁”是禁制,表示戒備森嚴。
明成祖于永樂四年(1406)開始籌建紫禁城,至永樂十八年(1420)落成,其中工程前期的策劃與備料占去十年之久,而正式施工僅耗時四年。
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宮殿。城長寬分別為961米、753米,城墻高達10米,護城河寬52米,占地約72萬平方米,城內建屋9300多間,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等,規模皆無法與之相比。1987年,紫禁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前有玉帶形金水河,其河水引自城西太液池—西方在五行屬金,金生水,故稱為金水;城后有景山拱衛。整體布局著重禮制風水,城內建筑依據周禮宮殿制度“外朝內廷,左祖右社”而設計。
外朝是皇帝上朝、舉行大典之所,以中路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為中心,稱為“前三殿”,前三殿兩翼又設有文華殿及武英殿。內廷則是皇室生活起居的空間,以乾清宮、交泰殿及坤寧宮為主,稱為“后三宮”。左祖是指左邊所設太廟,祀先皇列祖;右社指右邊所置社稷壇,祭祀土地及五谷神。
▲故宮(紫禁城)平面圖,可見外朝內廷、左祖右社之形制(圖源《穿墻透壁》)
作為封建王朝的宮殿,紫禁城表現出中國古代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時間的無窮延展、空間的整體次序、建筑的尊卑關系與審美觀。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
河南登封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天文臺。13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為進行歷法改革,授命天文學家郭守敬主持設計27處天文臺和觀測所,這是其中碩果僅存的一座。當時已測出一年有365天又5小時49分12秒,跟運用現代科技所得出來的數值,相差只有數十秒,足見精確度之高。
古代觀察天象,具有多種文化意義,不單是為了探索時空關系,了解宇宙奧秘。古人認為天地的運行攸關國祚,歷代帝皇自許奉天命治國,所以敬天法祖,重視歷法,借以取得合法統治權。
所謂“圭表”,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天文儀器,主要用來測量冬至當天正午時分的日影長度,進而推算回歸年的長度。水平的部分是“圭”,垂直的為“表”,表高8尺(約2.67米)。觀星臺實際上就是此種小型天文儀器放大而成的建筑物,以獲得較為精準的測量數據。
▲登封觀星臺,由方形高臺與長形石圭組成(圖源《穿墻透壁》)
它由高臺和水平的石圭所組成,臺高與圭長之比約為一比三。高臺平面近正方形,高約10米,由磚石砌成,左右兩側對稱,設環形踏道盤繞而上。北向墻面有凹槽,凹槽上方置一橫梁。
石圭等于水平長尺,長逾30米,上刻有凹槽,供注水以校定水平。高臺的磚砌凹槽與石圭等于是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邊,通過長時間觀察凹槽橫梁的日影落在石圭上的刻度,并記錄落點移動的軌跡,即可校定時間,推算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等四季節氣。
▲橫梁之日影投射到石圭上,可得到相應刻度(圖源《穿墻透壁》)
12高平姬氏民居有落成年代可考的中國現存「最古老」民居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陳區鎮
高平20世紀90年代發現一座建于元代的民居,它是三合院格局,在中門的門枕石刻有“大元國至元三十一年歲次甲午”字樣,即公元1294年,宅主為姬姓,是迄今為止中國所存有落成年款的最古老民居。
它位于山區內的斜坡上,自然排水良好,且陽光充足,提供了干燥的條件。正面為三開間寬,有前廊,立四柱支撐屋檐,明間設木格扇門,門板有門釘五道,左右次間辟檻窗,屋頂為雙坡懸山式。
▲姬氏民居門楣上凸出四個門簪,形式古拙樸實(圖源《穿墻透壁》)
其外觀簡單而古樸,但走進室內卻有另一番景象。雖是民居,但有巨大的梁架與斗拱。其進深只有一間,但利用一根彎曲的巨大樹干為主梁。彎曲的大梁之上,以高低不等的侏儒柱調節二椽栿,其上再以大叉手及侏儒柱并用支撐脊榑。率性自然地運用天然木材,似乎也反映著元代豪放粗獷的文化精神。
更細致的設計出現在檐柱之上,在柱頭上鋪一層平板,越過門楣伸入室內,成為一處可以儲存雜物的夾層。室內早期可能分隔為三間,即一明二暗,但現已合為一大間,推測它在元代可能規模還要大許多。無論如何,這是一座彌足珍貴的元代古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