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蜂蜜的知識:藿香原蜜
156 2025-08-14
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塔公鎮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道孚、雅江三縣市交界地區,是有名的旅游小鎮。這里曾經因爭奪“三山一界”(草山、藥山、礦山和邊界)資源引發的矛盾糾紛預防難、調處難,到如今地區持續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全鏈條伴隨式”解紛工作法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里生根發芽。
巴日村與拔桑一村地界糾紛調解現場
“三措并舉”
“三山一界”糾紛在前端預防
塔公鎮轄區資源豐富,是亞洲最大的鋰礦儲存地和著名旅游景點。
因利益糾紛,導致資源性矛盾糾紛預防難、調處難,群眾因爭奪“三山一界”資源曾引發械斗案件。
甘孜州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積極探索直面群眾的疏導機制,塔公鎮建立貼近燃點的預防體系。一是黨建引領到邊界。設立流動黨支部15個,建立村際邊界地區聯合黨支部8個。二是民族團結進家庭。全鎮5個單位143名干部和市級機關8個單位194名干部“全覆蓋、一對一”聯系2128戶牧民,與群眾“結成對子、認成親戚”,從源頭上減少矛盾隔閡。三是流動網格聯三山。針對游牧糾紛多發易發時段,設立流動治安卡點,實施“帳篷聯防”,劃分牧場流動網格15個,了解群眾困難訴求和矛盾問題,將矛盾隱患消除在萌芽。
據了解,塔公鎮近5年共化解涉“三山一界”大小糾紛135件,調處成功率98%。探索建立定領導、定方案、定人員、定質量、定時限,包掌握情況、包調查處理、包解決困難、包教育轉化、包穩控管理“五定五包”掛牌調解責任體系,建立“一案一策一團隊”工作模式,推進糾紛掛牌督辦制度,共掛牌督辦化解“三山一界”重大疑難矛盾糾紛22件,調解成功率100%。
“三調結合”
“三山一界”糾紛在中端化解
“格底拉姆”旅游景區成為網紅打卡地。去年8月,新都橋鎮俄依村與塔公鎮多拉村間發生一起地界糾紛。按牧區歷史放牧習慣,塔公鎮多拉村村民5戶長期在此放牧生活,久而久之,便在經常放牧的地段設置網圍欄,而且不斷擴展。此時,為了圈地,新都橋鎮俄依村村民也不斷在交界地帶圍網圍欄。由此雙方村民心生不滿,升級為多戶多人的矛盾。
“鄧珠調解工作室”逐漸成為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的首選
在這個片區,有一位家喻戶曉的人叫扎西鄧珠,他每天忙碌奔走,正如他名字的含義一樣:“吉祥”“成功”。“鄧珠調解室”也便成了解決矛盾糾紛的“法寶”。最終,歷經2個多月,在“鄧珠調解室”不懈努力和雙方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雙方終于達成協議。雙方自愿簽訂承諾書,均表示如以后再次發生其他違規行為,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調解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三向發力”
“三山一界”糾紛在末端穩定
“那時候覺得很不安全,也不懂法。”塔公鎮龍古二村村民所甲透露,早年時候,村與村之間經常因爭奪資源引發爭端。同時每逢周末或是重大節日,10多個村的村民會來鎮上“趕集”,不同村村民之間、村民與游客之間也曾發生過糾紛沖突。
甘孜州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塔公鎮已建立“綜合施策、跟蹤回訪、常穩長控”的工作機制。一是綜合施策。統籌國家惠民政策補齊短板弱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轉變“靠山吃山”陳舊觀念,形成“山上矛盾山下解,山上損失山下補”的長效機制,連續5年實現調解協議履行率100%。二是跟蹤回訪。持續對糾紛開展回訪,定期進行疏導,化解“敵意”、消除“怨氣”、拋棄“疑慮”,引導矛盾雙方重回交流、交往、交融正軌。三是平安共建。將基層平安細胞延伸至“三山一界”區域,與毗鄰8個鄉鎮簽訂和諧邊界協議率達100%。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