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墳地那些事兒,玄武位低高有啥講究
108 2025-08-25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衍生出一種特有的口頭文化,深刻滋潤著每位華夏兒女的靈魂。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包羅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大到民族文化心理,小到個人的生活寫照,無一不體現著它的存在。因此,俗語也被稱為“人生的百科全書”。
這些大多數都是老百姓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每一句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同時也表達著不同的觀點。它不僅是字與字之間的組合搭配、文化的載體,更多時候是中國人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理解構建起的一片與眾不同的語言空間。
中國歷史發展到現在,一直有“逝者為大”的觀念,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對這一東西始終是比較忌諱的。本來就是同另一個世界的人打交道,加上“敬神不信神”的傳統,老百姓流傳的說法自然也是比較多,讓原本簡單的一件事情被他們蒙上了一種玄之又玄的意味。
比如這句“喪人出棟梁,生人不寢房”,“喪人”給人的感覺不是很好,但為什么和“棟梁”掛鉤呢?“生孩子”是一件喜事,不讓寢房又是什么鬼?看來并不是我們字面意思理解的那樣簡單,那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如今還有沒有借鑒意義呢?
家里老人正常去世,如果因為地方不夠,可以借用別人的。對于別人來說他們當然也是非常樂意,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家里會有“棟梁”出現。作為人類大群體中的一者,誰不想得到好運的眷顧?天天又是戴葫蘆、戴貔貅的,這種好機會擺在自己面前,當然得蹭上那么一蹭。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人有生也有離。出于對自己子孫的保護欲,他們會在離去之前帶走家里所有的晦氣或者不吉利的東西,留下所有的好運并為他們保佑。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講,得到這種好運的眷顧必然是件好事,子孫后代也會跟著發達,日漸富裕,最后成為“棟梁之才”。
農村流傳這樣一句說法:“借逝不借生”,如果家中有孩子出生,因為地方不夠借別人家,這個時候是沒有人會同意的。可能有人會認為,古代生產力水平不高,醫療技術也不好,女性在生產之后的各種后遺癥得不到解決,甚至還會造成“雙亡”的結局,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風水學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生活。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個寶寶的出生會把房子里面的所有好運氣,所有財氣旺氣全部吸收到他自己身上。作為這個房子的主家,幫這個忙的意義又是什么?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誰都不愿意招惹這樣不吉利的因素。
其實對于這些傳統文化,品史君認為大家可以保持這樣一個態度:如果是封建迷信,但有好說法的,我們可以不參與;如果是封建迷信,但會招惹晦氣的,我們還是盡量做好規避。可能很多人會好奇,既然是封建迷信,那為什么還要去在意它?這又是什么道理?
品史君在最初是持中立態度的,因為這些說法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站不住腳,但能流傳到今天肯定是有著必然的道理,可為什么現在態度發生了轉變呢?前段時間我看到這樣一個評論:小編你是不是閑得無聊?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你還在這講傳統文化?
看上去似乎有著幾分道理,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一點:雖然歷史中遭遇過無數次外族入侵,但中國一直被稱為中國,華夏一直被稱為華夏,中華民族一直被稱為中華民族這一事實從未改變。這靠得是什么?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漢語?是我們所講的漢服?
如果是漢語的話,那為什么英語反倒成了所有人學習生涯中的必考科目?如果是漢服的話,那為什么只有少數人在穿?而且是在特殊場合?甚至更多時候成了一種藝術?之所以流傳到今天,也正是得益于這些傳統文化。
還是那句話,不管時代如何演變,傳統文化中流淌的中華民族血液不會改變,蘊含的中華精神不會替代,挺直的中華脊梁更不會彎曲。幾千年衍生的文化傳承到了現在,怎么到我們這里就行不通了?連“根”都不知道在哪里,還在這過情人節、圣誕節?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