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藏著許多神秘的忌諱
100 2025-08-27
朱元璋
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難懂的皇帝之一
一介草根孤兒
卻逆襲登天,成為明朝開國皇帝
有人說他多疑、殘酷、專權
也有人看見他偶然流露的真情
但可能
他早已把他的一生寫下
就在這片沉默的大地上
(請橫屏觀看,明孝陵全景,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他的一生轟轟烈烈
注定死亡也不會甘于平凡
明孝陵
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墓
可能是中國歷代大一統王朝帝陵中
最奇特的一座
皇陵禁地
擅闖者杖,毀陵者死,黃土掩埋一切
但帝陵恐怕無法陷入沉寂
或許朱元璋本人也不愿就此合眼
明孝陵,長夜難眠
故事,要從一座山說起
01
蘇醒的鐘山
鐘山
像一條蟠龍
在南京城外半寐半醒
它是南京“王氣”的重要來源
傳說戰國楚威王在此埋金鎮壓
秦始皇下令鑿山以斬龍脈
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六朝地方政權領袖在山腳下相繼稱帝
但或許還從未有人能真正將它喚醒
直到朱元璋出現
(南京鐘山,走勢如龍,攝影師@岳鵬飛,制圖@高儷倩/星球研究所)
▼
從大頭兵到九夫長再到吳王
亂世中朱元璋異軍突起
在血雨腥風中廝殺出自己的帝國
最終定鼎南京
他在王氣濃烈、陽氣盛極的鐘山之南
填湖營造宮殿、掘土設壇祭天
宣告開國登基!
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鐘山之龍終被雷霆驚醒
(明代南京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攝影師@潘銳之)
▼
得國不易,守國更難
庇護后代的責任感
讓朱元璋慎而重之地思考
陵寢吉壤應選于何處
因為帝王陵寢與宮殿一樣關乎千秋萬代
答案仍是鐘山之南
他選擇讓它見證自己的崛起
最終也選擇讓它見證自己后世的榮光
陵址定在獨龍阜[fù]
鐘山主峰下一座風水絕佳的山丘
傳說是開國功臣劉伯溫、徐達、湯和三人
分別踏遍鐘山后不約而同選中的結果
(獨龍阜風水形勝示意,制圖@高儷倩/星球研究所)
▼
但此地早已有主
南朝高僧寶志
不偏不倚就葬在獨龍阜上
習慣勢在必得的朱元璋
立刻下令將他拆遷往東側山坡
但又新建恢弘的靈谷寺作為補償
(高僧寶志,相傳是濟公和尚的原型。圖為現靈谷寺景區,攝影師@方人二,制圖@高儷倩/星球研究所)
▼
選址已定
帝陵又該如何營建?
“恢復中華”
是朱元璋的人生信條
他的治國方略取法唐宋
他的帝陵
勢必也要效仿中華歷代大一統王朝帝陵
但前朝帝陵
均生長在北方獨特的地理氣候中
無法生搬硬套到迥異的江南鐘山之上
而且野蠻生長的經歷
早已造就朱元璋不拘一格的個性
白手起家的他顯然更信自己
所以,他的帝陵勢必會做出改變
(北方平原上的漢武帝茂陵,位于陜西咸陽,攝影師@李文博)
▼
神道
在北方的平坦地勢中總是筆直前行
但在江南的綿延丘陵中卻無法暢通無阻
那神道索性繞著山腳曲折蜿蜒
勿作勞民傷財的“移山”“翻山”之舉
(明孝陵神道繞過了據說是孫權墓的梅花山,因此留下“朱元璋讓孫權守門”的傳聞。圖為歷代大一統王朝帝陵神道走向對比,制圖@鄭伯容&高儷倩/星球研究所)
▼
陵體
北方往往制成四棱臺“方上”
但它的棱角在江南風雨的磋磨下卻不易維系
那陵體索性順著山形保持渾圓
再夯土、填補卵石形成更飽滿的圓頂“寶頂”
底部再筑一圈堅固的圍墻“寶城”
抵御雨季的水土流失
(歷代帝陵陵體形制對比,制圖@鄭伯容&高儷倩/星球研究所)
▼
寶城正中
憑借山巖筑造“方城明樓”
堅如磐石,勢如泰山
隧道幽深,陰陽就此分界
(方城明樓,攝影師@李曉琪&周昫光&zen)
▼
帝陵的藍圖即將繪成
但朱元璋晝思夜想
遲遲無法落定最重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