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4不向,做錯快改掉”,床頭不能朝這4個位置, 真不是迷信!
132 2025-08-3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是典型的等級制社會。
在這種社會里,每個人都會受到傳統倫理綱常的限制。
臣子要服從君主,兒子要服從父親,妻子要服從丈夫。
大家都不能逾越,否則便會遭到社會的歧視。
但站在人權角度來說,三綱五常以及等級制度是不合理的。
所以為了這些規則看起來更加“合法”,等級較高的人往往都會通過展示自己的種種“美德”、財力與實力,去合理化這種不平等。
而頭飾就是這樣一種工具。
清代銀鎏金雙龍戲珠點翠鳳冠
不同于我們現在完全按自己的審美進行頭飾選擇。
在清代,頭飾的色彩、形制甚至制作材料大有講究。
其帶有鮮明的等級色彩,如果隨意逾越,甚至會給自己帶來牢獄之災。
事實上,清代的頭飾顏色等級區分比較復雜。
因為清王朝的創立者來自滿族,也即女真族。
他們本身就有自己的顏色等級觀念。
而且在入關之后,也一直非常注意保留自己文化中的獨特性,比較抵制漢化。
但歸根結底,滿清也是中國王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維持統治、爭取漢人的支持,統治者們不得不向漢文化“妥協”。
彼時,他們尊崇中國傳統儒學的同時,也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顏色觀。
中國傳統的“顏色觀”,總結而言就是“五色觀”。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
陰陽家也順勢崛起,提出自己的五行觀念。
即,“金木水火土”這五行。
這種觀念或許在現在看來非常落后和封建。
但在當時,作為一種理解世界的哲學觀,“五行觀”樸素卻有效。
此后,歷朝皇帝與百姓逐漸接受了這種世界觀。
根據陰陽家的說法,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對應的特殊顏色。
水屬性對應黑色,火屬性對應紅色,木屬性對應青色,金屬性對應白色,土屬性對應黃色。
這種對應看起來有些難以讓人理解。
水怎么會對應黑色,金又為什么會是白色呢?
事實上,這是由于春秋戰國的陰陽家起源自周代。
而周代的五行是根據地理劃分的。
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五行的原型應該為“東南西北天地”。
課本中的“天地玄黃”其實本意為“天玄地黃”。
即,天的代表色為黑紅色,地的代表色為黃色。
而東西南北的代表色則分別為青、白、赤、黑。
除了玄之外的五種顏色,被稱為“正五色”。
陰陽家興起時,很可能是先將五種屬性對應好了不同的方位。
接著,其按照傳統,賦予這五種屬性對應的方位顏色。
正五色本沒有什么等級制度。
但五行學說興起后,五色被統治者選中,成為彰顯天命與等級制度的工具。
比如,根據這個學說,秦是水屬性。
也就是水德,應該崇尚黑色。
而漢代后,由于黃色為地的對應屬性色,黃色地位逐漸被統治者拔高,成為皇帝的專屬色。
到了清朝時,依然如此。
根據五行學說,清朝屬水德,本應尚黑。
加之努爾哈赤起兵時也是用的黑旗。
但黑色本就不適合作為飾品的顏色。
所以根據中國的傳統五色觀,妃嬪中頭飾的顏色中地位最高的當屬黃色無疑。
而根據滿人自己的顏色觀,黃色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其實滿人的顏色觀和中國的五色觀很相似,只不過更加簡單樸素。
在滿人先祖的眼中,正色有“黃、白、藍、紅”四種,分別對應著大地、水流、天空、太陽。
八旗的顏色也是根據這種“四色觀”劃分的。
每種顏色劃分為鑲、正兩旗。
比如藍旗有鑲藍旗和正藍旗兩種旗幟。
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本沒有什么高低,顏色也沒有太多的等級觀念。
但黃色的鑲、正兩旗,以及正白旗這三個旗是由皇帝直接統轄的。
因此根據滿人的文化,黃色地位依然最為尊貴。
其次為白,再次為紅,最次為藍。
漢族傳統五色觀與滿族傳統四色觀最終造就了清代頭飾的等級審美。
根據二者融合而來的審美觀念,黃色最尊貴,白色次之。
紅色用于婚慶、典禮。
黑色用來鋪墊、襯托。
清代的妃嬪往往喜歡用珠玉來裝飾自己的頭發。
但珠寶的選擇大有講究,不僅要考慮到財力,還得考慮到自己所處的地位。
這其中,最通用、最不用擔心“犯忌諱”的就是翡翠。
翡翠原本是一種鳥的名字。
這種鳥羽毛有紅、綠兩種顏色,體積小巧。
而我們現在說的翡翠,是一種原產于緬甸的玉石。
彼時,清朝曾多次與緬甸進行戰爭。
緬甸的玉石也就隨之大量流入到了清朝,并被命名為翡翠。
由于翡翠多為綠色,而綠色并不是什么五行色,也與清朝的四色觀不沖突。
所以翡翠身上的等級色彩很低,所有等級的嬪妃都可以使用。
能夠區別等級的無非也就是制作工藝與翡翠自身的品質。
而且綠色雖然不是正色,但卻給人一種生機勃勃,萬物競發的感覺,暗含著孕育之意。
對于只要為皇帝生下兒子,后半輩子便能有所依靠,甚至受到皇帝寵愛的妃嬪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寓意。
因此,各級嬪妃都非常喜歡用綠色的翡翠來裝飾自己的頭發。
同時,在皇家眼中,金銀本就不是稀缺之物。
所以在清代的后宮中,一般不對金銀的使用做出具體限制。
各級妃嬪如果想要靠金銀展示地位,一般都依靠制作工藝分出高下。
但有一種東西是被明確限制使用的,那就是珍珠。
在清代后宮中,金銀只是點綴,珍珠才是區分等級的主角。
這一方面是因為珍珠比較珍貴。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清代,黃色最尊貴,但卻是皇家的標準色。
用來區別皇家與普通人尚可,但很難在內部區分等級。
而珍珠純白,白色又正好是第二尊貴的顏色。
因此珍珠就被選中,成為區分后宮內部等級的物品。
珍珠根據產地的不同,主要有東珠、南珠、南洋珠、西珠四種。
南珠為廣西所產,西珠為歐洲進口,南洋珠則為東南亞所產。
南、西、南洋三種珠寶雖然也很珍貴,但在地位上并不算太高。
四種珍珠里面最能體現地位的,其實是東珠。
東珠又名北珠,是產自東北松花江的一種淡水珍珠,質量極高,宋代就已經非常出名。
滿族以東北為根據地,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才奪得中原,對東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自然,他們對東北的特產也非常重視。
正巧,東珠的產量非常低。
因此清朝統治者規定,一般而言,只有太后、皇后在舉行大型儀式的時候才能佩戴。
無論是平民還是親王、大臣,一律不得無故佩戴。
甚至都不能無故保有,要不然就會遭到嚴厲的懲罰。
而且,由于東珠是皇帝上朝時所戴冠冕的主要組成部分。
因此在當時,如果妃嬪能夠佩戴東珠,是受寵的象征,也是地位的象征。
而其他珍珠則根據珍貴程度,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等級與地位。
總體而言,由于顏色與貴重程度的區別,玉石、珍珠主要分成兩種。
一種是比較高級的黃、白、青飾品。
比如金色的黃金、青色的玉石、銀色的珍珠、銀器。
而紅、黑則比較低級。
比如紅色的瑪瑙、絨花,黑色的旗頭。
要論清代宮廷中最能體現等級色彩的,無疑是鈿子。
鈿子和簪子看起來應該是一類物品,但實際上天差地別。
鈿的意思是把寶石、珠玉等物品鑲嵌在器物上,成為一種裝飾。
清代的鈿子就是用各種材料編成“鈿胎”。
然后將各種珠玉物品或插在上面、或粘在上面,扣在腦后。
這樣做,自己看不見,只有別人能看見。
基本上只是為了用來區別等級。
清代的“鈿子”分為三種。
新結婚的妃嬪用鳳鈿,年紀特別大的太后等用半鈿,而其他沒有特殊情況的則用滿鈿。
在這場“鈿子競賽”中,區別地位的方法很簡單。
誰的工藝復雜、顏色高貴、用的珠玉多,那么誰在后宮中的等級就越高。
比如,一般的宮女,冷落的妃子,鈿子上只有寥寥幾片廉價玉石。
鈿胎的顏色也基本全是黑色,更別提珍珠。
而皇后等高級妃嬪的鈿子則華美得多。
鈿胎用大量金絲打底,上面嵌滿了白色的東珠,青色的玉石和大量黃金飾品。
佩戴上這種鈿子,哪怕再無知,也會對這種人肅然起敬。
同時,簪子也是區別等級的重要物品。
簪子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佩戴的日用簪,也稱實用簪。
這種簪子主要用于日常佩戴,材質、顏色都乏善可陳,多為金、銀這些在宮里并不稀缺的普通物品。
另一種簪子是裝飾簪。
這種簪子的裝飾品則要豐富得多,材質也更貴重,更能區分等級。
甚至有的簪子上面裝飾有一整串的珍珠,非常尊貴。
但不得不說,長時間戴著裝飾簪,對于妃嬪而言,實在是太累了。
因此,裝飾簪一般只在重大的節日、慶典、儀式時才佩戴。
漢族傳統的“五色”與滿族的“四色”相碰撞,最終形成了清朝獨特的頭飾色彩審美與色彩等級。
清朝的頭飾是集宋、元、明優點的集大成之作。
如今,滿族早已融入中華文明。
對于清朝的頭飾色彩文化,我們應該持更包容的態度,并將之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周禮》
《清史稿》
《周易》
《大清通禮》
《考古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