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風水禁忌:床底為何不能放這三樣物品?
81 2025-09-04
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這八個字在同光年間的京師里流傳甚廣,張口便是,誰都明白,誰又多少有點不甘。每一個字都戳在了仕途升遷的把柄上。有人笑談是人生得意的機緣,有人心里發酸,只覺得世事難料。這種機關算盡,怎么藏得住?不藏,反倒人人皆知!
清末的官場,跟早些年大不一樣了。編制變得臃腫,仕進之路仿佛被霧氣蒙住了。無論是留京還是赴外,排著長隊的候補愈發見不到余缺。大多數的新科進士、貢士、舉人們腰板挺直進京,結果歸來時兩手空空。升遷?想都別想,還不如自己和自己賭氣。
早有人總結,清二百多年制度,說是天衣無縫,到了這會兒就像紙糊的窗戶,風一吹就透。買官賣官的,明里暗里的,科甲的光環變得黯淡。那些揣著銀子的倒比讀書人更受歡迎。沒辦法,誰讓國庫見底,日暮途窮,只能靠買賣添點氣色。這樣一來,榮華富貴根本輪不到寒窗苦讀的人。
習慣上,翰林院曾是精英薈萃。道光以前,散館諸公極易授官,幾乎不用愁。可從道光朝起,這神話破產。當官的翰林院士,轉眼淪為閑職,能得個實缺成了奢望。弘德殿和毓慶宮外,多少人徘徊踱步,又有幾個人能進去?說是帝師,未必真能接近天子,有的不過是頂了名頭,仕途路卻平整許多,連實權都嫌多余。
每遇缺員,兩宮太后用皇帝名義撥人,帝師頭銜自此水漲船高,沒人敢小瞧。可大家都明白,水分不小。倒是“王”字不用猜,正是恭親王。他的崛起堪稱傳奇。咸豐駕崩,八大臣輔政,辛酉政變恭王一舉入主中樞。首席軍機、總理大臣,一應俱全。權勢滔天時,軍機處與總理衙門并駕齊驅。
“王佐”是啥?說白了,就是王爺身前心腹,章京們在軍機處、總理衙門間上躥下跳,服侍的正是恭王。所謂水漲船高,這些人沾光甚多。更別說王府內外大小事務,包衣奴才從不缺,雞犬升天的機會輪番上演。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洋勢力逼近,洋務運動蠢蠢欲動。朝廷與西使周旋、采購機器、派遣留學生。這批“鬼使”官員思想新潮,新領域里如魚得水。國內守舊派對西事不屑,叱咤風云的人物在他們口中成了“鬼子”,連恭親王贈號“鬼子六”,耐人尋味。既稱“鬼子”,之于使節官員,便成了“鬼使”。俗氣,倒也直白貼切。
說到“神差”,許多人誤會是祭祀一類,其實不然。這里的神指的是“神機營”,明初建制,滿清沿用。火器營專打槍炮,清康熙朝正式立營,英姿勃發。可惜到了晚清,風光不再,腐朽無力,與八旗衛兵相差無幾。可別忽視這點,皇帝們依舊給神機營面子。職官只有滿人擔任,升遷速度可比旁人快上好幾倍。看看榮祿,真是踩上風口。
細想這“帝師王佐鬼使神差”,升遷道路快如閃電,卻非尋常路徑。一般官員一輩子摸不著門路,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飛黃騰達,氣得牙根癢癢。有點譏諷的意味,卻架不住時代洪流。你說不公平吧,可清廷本就沒什么公平的事兒,講求的是機緣與身家。
這里面哪有不爭呢?排資論輩已無意義,論關系、論頭銜、論身邊有人沒。新官上任頭三把火不見得能點著,反倒常見沒名分的帝師、次要的王佐、揚名海外的鬼使和地位顯赫的神差從后門溜進來,把掛名的清流都擠在一邊。
從同治、光緒倆小皇帝春秋數載,他們的師傅變成了風光的代表。其實有些人連御前都不靠,朝堂上依然氣定神閑,安排個缺就順順當當。倒是早年間風光的正經學問派,晚景日漸潦倒。誰能想清楚這其中的滋味?!
恭親王的權力像發酵的面團,一夜之間發出數倍大。樞紐處的章京成了香餑餑,隊伍日益龐大。這批人在宮廷如魚得水,三五年就有提拔。旁觀之下,別人心里怎么不平衡呢?可又能怎么辦,沒人能撼動體制,不跟著攪和還真沒法立足。
洋務運動后,改革消無聲息滲進來。新式武器、鐵路、郵局、機器,辦報紙甚至出國考察。朝廷對這些能辦事的“鬼使”格外寬容。新鮮事務在傳統官場中顯得矯情,守舊之人滿口“夷狄之學不足為法”。可官運一開,搖身一變就是新貴。這其中不是沒有不安,但變化擋不住路。
神機營依舊風光,官員們自信滿滿。偏偏戰斗力每況愈下,八旗也日顯衰敗。可神機營的職官輪流坐莊,哪怕政局動蕩,依舊如舊樹發新芽,天天有人美滋滋等調令。
其實也說不準,帝師到底值多少分量?王佐們真能輔佐大政?鬼使神差究竟能做幾番大事?外界看的是風光,其實虛名成分并不少。世事蒙著一層紗,真真假假,說不定混成一鍋粥了。
可是,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帝師王佐鬼使神差這幾條路子,京官要等到皇帝親點的機會,難比登天。不講運氣就只剩冤枉死等。反正,大勢所趨時候,幾個人翻得了天?
老一輩的京官沒人不明白,官場早已不是憑本事上升的地方。買官賣官,裙帶權勢,洋務喧囂,亂中有序。誰還關心所謂的廟堂氣節?大多數不過混個前程罷了,可也有人天生不服氣,冤屈往肚子咽,夜里翻來覆去不睡。
歷史往前推,晚清體制已到極致。保守與革新糾纏不清,“帝師”有時只是頂了名號,“王佐”也常被架空。大勢已去卻仍有無數人搶破頭要進體制。不為別的,前途就是命根子。
可話又說回來,就算有人高舉帝師、王佐、鬼使、神差的旗幟,現實中未必真能左右風云。風頭過去,又有誰還會記起他們?京師舊事,不過笑談耳。
史書可以收納無數得志或失意官員的名字,但權力、關系、名頭、運道,到最后誰也理不清。每一分權項的升降,都有復雜的故事。榮祿、曾國藩、李鴻章,有人順勢而上,有人黯然離場。
官場如棋,棋局再大,終歸是寥寥幾步。廟堂風尚、內外變局一時風評皆左右,名頭響亮如雷貫耳,卻擋不住世事興衰,最后都成冷笑話。
帝師王佐鬼使神差,落在每個京官心里,是一場遠去的舊夢。誰成了主角,誰又在門外枯坐。倒不如說,這就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而這種譏諷和苦澀,至今想來,都猶如昨日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