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彧:黑白魚形圖在明初稱《天地自然河圖》,何時改稱《太極圖》
110 2025-09-09
古話講:“民之大事為祭葬。”對于老百姓來說,喪葬是最大的事情,需要人們格外重視。
不過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喪葬禁忌,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是讓喪葬禁忌變得不同。
過去老一輩人對這些禁忌都是了然于胸的,可是如今的中年人青年人可就不懂了。
今天我也總結了幾條常規的禁忌,普遍適用于各地,一起看看吧!
在傳統習俗中,老人生病垂危的時候,家屬要為老人提前準備好壽衣,并且在老人離世之前,將新的壽衣給老人穿戴好。
如果沒有準備好壽衣,就代表著老人是“光著身子離開的”,這樣家屬就會特別的內疚和自責。
而且對于老人來說,能看到兒女準備的壽衣,心里也會感覺特別的安心,覺得自己的身后事,兒女們定會安排的妥妥當當。
給老人準備壽衣也是有講究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材質,二是數量,三是顏色。
在材質上,最好選擇綢子,諧音“稠子”,代表子孫后代人丁興旺。
另外,衣服要用帶子系住,這寓意著“帶子”,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后代比較好。
在數量上,老人一般穿單數件壽衣,最忌諱雙數。
最后在顏色上,男性的鞋要選擇黑色的,女性的鞋要選擇藍色的,逝者的頭上還要準備一個黑色的帽子,帽子的內襯要做成紅色,用來驅除煞氣。
此外,老人的壽衣樣式不要選擇時髦的,而是要選擇傳統樣式的。
因為人們認為,人死之后要去地下見族中,如果穿時髦的衣服,害怕祖宗認不出是自己的后代。
親人去世之后,到了日子要出殯,有的地方也叫做送葬。
出殯的日子也是有講究的,可不是看哪天天氣好就可以出殯,一般來說,出殯忌諱雙日。
雙日中的“雙”有成對的意思,因此,雙日出殯寓意不祥,代表著有兩個人去世的意思。
除了日子要忌雙外,有的地方還講究“剛柔并濟”。
他們認為日子有剛柔之分,其實也就是雙日為剛,單日為柔。
按照傳統的說法,人在剛日去世的話,就要選擇柔日出殯,反之柔日去世的,就要選擇剛日出殯。
在月份上,也有講究,如果是奇數月去世的,那就是要偶數月出殯,而偶數月去世的,就要奇數月出殯。
南方一些地區還講究農歷七月不出殯,因為這個月是鬼月,陰間的鬼魂都要到陽間來向后人拿吃的,為了避開其他的鬼魂,所以農歷七月不出殯。
或許有人問了,如果碰不上合適的日子,難道就要推遲下葬的日子嗎?
你說對了,古人認為如果不能在合適的日子下葬,就會帶來不祥。
因此,他們會延遲出殯的日子,并且這期間,他們會用青磚蓋一個臨時的庇護所,用來遮蓋棺材。
親人去世之后,作為家屬,心中的悲傷是很難壓抑的,這時候眼淚就像是沒有關嚴的水龍頭,控制不住的流下來。
但是此時的你一定要記住一點,眼淚是不能落在逝者身上的。
在民間,人們普遍認為眼淚落在逝者身上,逝者就會感受到親人的難過,舍不得離開,從而耽誤他們投胎轉世。
還有的人認為,逝者離開需要安靜的環境,眼淚代表著悲傷,因此眼淚的存在會讓逝者的靈魂不得安寧。
關于眼淚的第二種說法,則是因為眼淚是生者的一部分,滴落在逝者身上,就會沾染上陰氣,從而打破陰陽平衡,給生者帶來厄運。
雖然這種說法比較迷信,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也并不無道理。
現在有遺體化妝師,他們會為逝者畫上精致的妝容,讓逝者看上去面容慈祥,給他們最后的尊嚴與體面。
如果眼淚滴落在臉上,那么就會破壞妝容,從而生者也會感覺不安,覺得愧對逝者。
這份愧疚也會影響生者的生活,這便是老人們說的厄運。
在農村,人們會準備一些東西陪著逝者一起下葬,但是選擇什么東西,也是有說法的。
一般來說,人們會挑選一些逝者生前喜歡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不可以是銅鐵制品。
風水學中,講究“銅氣歸心”,認為墓室中有銅鐵制品會對墳墓的風水產生不良影響,會對家族和逝者本身造成負面影響。
這種觀念雖無科學依據,但在農村地區卻世代傳承,成為喪葬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禁忌,它反映出人們對逝者的敬重,以及對家族未來的美好期盼。
現代社會,人們在選擇陪葬品時,會準備一些逝者生前穿的衣服或者是戴過的首飾。
還有的地方會準備紙扎的馬、車和房子等,希望能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里有房有車,生活無憂。
親人去世之后,作為孝子一定要為親人披麻戴孝,而且在孝期內是不能剪頭發的。
這是漢族的傳統習俗,因為人們認為頭發是父母給的,不敢有絲毫的損傷,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在古代,還有說法,認為家人去世之后,如果孝子剪了頭發,那么陰間的親人就要飽受脫皮的痛苦。
而且,這個不能剪發的時間有三年之久,不過到了現代社會,女性三年不剪發還能忍受,但男子三年不剪發,恐怕都沒法出門見人了。
所以,人們將時間縮短,有的地方講究百天內不剪發,有的地方講究“五七”內不剪發。
在百天或者“五七”的當天,人們需要燒紙告慰逝者,從此之后就可以剪頭發了。
不過往后每年的親人祭日這天,也是不能剪頭發的,不要忘了。
中國的喪葬傳統遠不止以上這5個禁忌,人們在為親人送葬的時候,一定要提前了解當地的習俗,為逝者辦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