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遇難者公墓
今天,有這樣一個故事刷屏了:
一位母親, 為了修一部舊手機,跑遍104家維修店,只因她汶川地震離去的女兒,還在那個手機里,現(xiàn)在手機修好了,時隔15年,她再次與女兒“重逢”。這位母親對女兒的思念,也是全體國人放不下忘不掉“汶川”的一個微觀縮影。
每當防空警報拉響的那一刻,無論具體緣由是什么,我們腦海里閃現(xiàn)的諸多畫面,一定會有那一片廢墟,以及跪在廢墟上哭泣的人們。又是一年“5.12”,一個無法忘卻的夢魘,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防空警報再一次反復響起。這聲聲警報,既是緬懷,又是紀念。
十五年前的那一天,大地震顫,山河破碎,到處是殘垣斷壁,滿眼是生離死別,里氏8.0級地震,近7萬同胞殞命。這道傷疤,也留在了每一個國人心上,即使光陰似箭,卻依然難愈。汶川地震15周年之際,那些碎片記憶,絕望與悲壯、團結(jié)與善良、堅韌與昂揚,又一次在現(xiàn)實中泛起和激蕩。
再回首,時任廣元市市長馬元接受采訪,說到“300多學生埋在廢墟之中”時,泣不成聲,通報災情的新聞主播,在念地震中各地的死亡人數(shù),念著念著就哭了,然后邊哭邊念,他們不是為數(shù)字而流淚,是為那一個個鮮活而動人的生命就此湮沒而流淚。
一個個數(shù)字背后,是廢墟中跪拜狀死去的母親,她小小身軀下,藏著襁褓中的孩子;是被預制板壓住身體硬撐70多小時的父親,只因他不想讓小孩生下來后就沒了父親;是讓學生先走、自己殿后的譚千秋老師,他用自己的身體護佑住了四個孩子的“生機”,是被救出來后說自己想喝可樂的男孩,是身體嚴重透支仍奮戰(zhàn)在救援一線的消防員,“求求你,讓我再救一個”是他被拉走前最后的吶喊!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沒有人比經(jīng)歷過汶川地震的人更加深刻。但同時,很多人信奉這樣一句話,絕望的盡頭,希望在等待,我們舉全國之力,在廢墟之中,救出的83988條生命,就是對希望最有力的證明。
再回首,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有當年的“眾志成城”。上萬人在天安門前默哀,結(jié)束卻不肯離開,而是齊聲呼喊,堅強,中國!堅強,汶川!一批又一批的救援隊伍往汶川趕,一車又一車物資往災區(qū)送,舉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少,不論職業(yè)身份,真正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真心真情,投入抗震救災的汪洋大海。
當年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清晰記得,“抗震救災,眾志成城”八個字,在電視上滾動刷屏,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了解救災情況,然后一家人看著電視畫面,無語凝噎。很多老師都捐了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工資,還有老師申請領(lǐng)養(yǎng)汶川的孤兒。
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有無數(shù)個體回憶當年的事:“在肯德基半工半讀,時薪4.7元,捐了200塊”“剛在工地工作一天,賺57元,還受傷了,依然預支200元捐掉”“錢包只留了十塊錢,其他全捐了”“我捐了350cc的血,抽完就暈了”“我捐了10塊錢零花錢”......
這涓涓細流,無數(shù)善心援手,是對“萬眾一心”的生動詮釋,演繹的也是“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的磅礴力量,匯集到一起,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國人捐錢捐物,竭盡所能救援汶川,真正傳達的是對同胞生命的珍惜、敬畏與尊重,點燃的是勇敢團結(ji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汶川精神。曾經(jīng)的“眾志成城”,直到今天,對我們?nèi)杂泻艽髥⑹疽饬x和價值,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
新北川縣城
不負曾經(jīng)的希望,不負全國的救援,值得欣慰的是,15個春夏秋冬過去,我們看到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廢墟,一個又一個曾經(jīng)深陷地震苦難中的人兒,迎來“涅槃重生”。
異地重建的新北川,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失去右腿的女孩,以“鋼腿”亮相,收獲愛情,自信人生;雙腿截肢的“夾縫男孩”重游故地,一句“我想你們了”,道盡了人間的無奈與悲離。那位在手機上與“女兒”重逢的母親,迎來的,又何嘗不是一次“重生”?大家都在努力好好生活,因為我們知道,唯有重生,才是對那場災難,對失去的至親骨肉,最好的紀念。
時光輪替,恍如隔世。今天的我們,即使歷經(jīng)重生,但仍要重揭傷疤,重溫感動,不是要把自己困在過去,恰恰是要更勇敢面向未來。《漫長的季節(jié)》中,王響追趕年輕時的自己,說的那句“往前看,別回頭”,在今天這個特殊時刻,顯得更加應(yīng)景,扣人心弦。我想,這也是那些逝去的親人,最想對我們說的話吧。
漫長的季節(jié),漫長的人生,沒有人能夠逃離,也無需逃離。縱使命運曾經(jīng)悲鳴,但我心依然澎湃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