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花,再漂亮也不能室內養,不僅不利于“風水”,還有害健康
190 2025-07-31
樂平市眾埠鎮墩上村,自行車運動愛好者騎行在風景優美的田間鄉道。當地推進秀美鄉村建設,干凈整潔的村落,心曠神怡的美景……吸引大批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前來騎行。(資料圖)記者 徐 錚攝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西農村處處新。
2018年是江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勁,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生產向綠色高效轉型,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鄉村環境更加宜居……
路徑清晰,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2月19日,元宵節,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喜慶當中,寧都縣黃石鎮江口村的菜農們卻早已忙碌起來了。
“趁著節日里蔬菜行情向好,得趕緊搶收地里的菜,送到市場上去賣。”說起種植大棚蔬菜的經歷,村民崔南海很是高興。去年初,政府把村里的低產田、巴掌田、拋荒田全部改造成了高標準農田,引導村民發展大棚蔬菜。他家承包了一個大棚,種了15畝蔬菜,去年純收入超10萬元,日子過得越發紅火。
在南昌市新建區恒湖墾殖場的田間地頭,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熊四根一邊向專家學習稻蝦種養技術,一邊忙于為3月份蝦苗投放做一些前期準備。去年他成功轉型,種田不再是單一種水稻,還養起了小龍蝦,一年下來,活少干了不少,收入不減反增。通過稻蝦綜合種養,他家50畝田純賺了12萬元。為此,熊四根今年鉚足了干勁,準備將種養規模擴大至100畝。
崔南海和熊四根的變化,是江西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范例。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農業大省江西的一道必答題。
去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江西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隨后,省直有關部門加緊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強省的建設的意見》《江西省2018年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等,全面、立體擘畫了江西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
2018年開春之際,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暨新農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會議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同步制定了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振興”工作方案,搭建起了具有江西特色的鄉村振興“四梁八柱”。
以產業為例,近年來,江西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作為產業興旺一個突破口,啟動了包括優質稻、蔬菜、果業、茶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在內的“九大產業”發展工程,全省農業結構調整面積達384.6萬畝,已形成糧食、畜牧、水產、果蔬等四大千億元產業。去年,我省蔬菜、肉類、水產品等主要“菜籃子”產品產量分別達1732萬噸、330萬噸、25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1.2%、2%;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水產品總產比重提升至36.1%;油茶、毛竹、雷竹、森林藥材、香精香料、苗木花卉等林下經濟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去年,江西農業增加值達1877.3億元,同比增長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60元,同比增長9.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
深化改革,鄉村活力不斷釋放
“有了這個產權證,收入就有保障了。”鷹潭市余江區楊溪鄉楊溪村村民楊達明手持宅基地產權證書高興地說,有了這張證書,(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他家的房子和城里的房子沒有什么區別,一樣可以貸款、可以入股。
將“沉睡”的土地資產激活,農民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余江區統籌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這只是江西城鄉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靠的是破解制約城鄉發展的制度障礙。近年來,江西不斷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推進農村產權、土地、金融、戶籍等制度改革,基本構建起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
在事關全省農民切身利益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江西改革完成了“小目標”: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21.4萬個農村集體完成了資產清查核實工作,核實集體資產950億元、集體農用地總面積近2億畝。通過清產核資摸清家底,不僅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一本“明白賬”,而且為農村集體經濟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江西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深化農村改革。2018年,年度16項重點改革舉措進展順利,25項改革臺賬均按照時間節點完成銷號。一系列強有力的農村改革措施,讓江西鄉村不斷釋放新活力。
除舊布新,美麗鄉村生態宜居
美麗鄉村,生態宜居是關鍵。
在江西,跟產業一起融入沃野的,還有一個個干凈整潔的新村。去年以來,江西啟動村莊清潔、“廁所革命”等五大行動,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全省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農戶578.72萬戶,占農戶總數的73.5%,完成了2萬個村組整治建設,65%的村組開展了新農村村莊整治建設。
鄉村建設,變化的不僅是環境,還有鄉風。
走進千年古村——贛州市贛縣區白鷺鄉白鷺村,郁郁蔥蔥的果林與垂釣休閑基地、鄉間民宿等串珠成鏈,吸引了很多周邊游客。該村黨支部書記鐘漢民指著不遠處的果林介紹:“眼前這片果林,原先是村里的‘土葬林’‘風水林’,如今統一規劃,‘土葬林’建了公墓區,‘風水林’變身‘風景林’。”
如今,在江西各地,越來越多的“風水林”華麗轉身,成為“風景林”“致富林”“休閑生態林”。
破舊立新,表面上看是村民行為習慣的改變,實質上是價值觀念的轉換,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的發展。
展望新的一年,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江西人民更有信心、更有干勁!(記者 鐘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