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的風水學應用以及家居風格的搭配
104 2025-08-06
隨著蔣氏父子辭世,蔣介石之墓何處安放,竟成了海峽兩岸矚目之謎。
蔣家子孫不遠萬里,從臺灣迎來風水先生,細察龍脈,終選三處:一在奉化雪竇山,一鄰蔣母古墓,一于家塘下“五龜下山”,聲稱此地風水至佳。
蔣介石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叱咤風云的人物了。
人們也許很難相信,像他這樣翻云覆雨的一代梟雄會對自己身后陰間生活如此看重。
不過,等你了解了蔣介石迷信的一生,或許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蔣介石背后的風水高人:為蔣母修墳泄露天機遭反噬,預言西安事變
一生迷信的蔣介石
在1975年清明節的夜晚,天色已暗,蔣介石患病多年的身體終于在這安靜的夜晚進入了永久的沉睡。
距離午夜晨鐘響起僅十分鐘前,蔣介石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逝世后,蔣介石的遺體經過嚴格的防腐處理,被安置在臺灣的“慈湖”別墅,這是他生前常駐的靜謐之地,也是他生前指定的暫時安放之所。
蔣氏家族在蔣介石與其子先后離世后,曾多次考慮將他“葉落歸根”。
蔣家后人甚至請來臺灣的風水大師,共同勘察了三處地點:奉化的雪竇山風景區、蔣母墓道附近以及名為“五龜下山”的風水寶地,尋找適宜的安葬之地。
蔣介石的個性和信仰復雜而矛盾。
雖然早年皈依基督教,成為眾所周知的基督徒,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勤于拈香拜佛、求簽問卦的信徒。
他不僅精通風水命理,而且對《易經》頗有研究。
蔣介石的母親曾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對他幼年時期的心靈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他的名字“介石”源自《易經》64卦中的“豫”卦,卦辭“利建侯行師”意味著有利于建國與征戰。
根據豫卦的爻辭:“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意思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于享樂,是最吉利的。
原因是因為能居中得正。
因此蔣介石才取名介石,字中正,由此可見一斑。
蔣介石繼承了母親對《易經》術數的深信不疑。
在命運多舛時,他常回奉化溪口,以雪竇寺為避難所,尋求心靈的安寧。
他的個人迷信并非僅在個人的生活領域內起作用,而是深深影響了他的政治決策和軍事戰略。
即使是戰火紛飛的時刻,蔣介石也不忘求助于風水迷信等等。
一個鮮為人知的插曲發生在北伐戰爭期間,正值南昌戰役關鍵時刻。
蔣介石對此戰的勝利抱有疑慮。
在這個關頭,他得知南昌郊外有座小廟香火旺盛,便與白崇禧及衛隊前往探訪。
不起眼的廟宇中,蔣介石與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和尚深談,從高僧處得到了重要的軍事建議。
蔣介石據此重新調整了軍隊部署,特別強化了對司令部的防護,防備孫傳芳的可能偷襲。
這位老和尚是否具有超凡的預知能力,或者他已經洞悉了北洋軍內部的動態,這點無從考證。
然而,事實是,在蔣介石完成部署后的當晚,北洋軍確實對南昌進行了突襲。
由于蔣介石的嚴密防備,國民革命軍能夠有效抵抗并最終在南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滅了數千敵軍。
戰后,蔣介石并未忘記小廟的功勞,特意指派軍需長俞飛鵬送去一筆巨款,用以修繕這座幫助他奪取南昌的廟宇,以示感恩。
然而,并非蔣介石的每次祈求都能得到如愿的回應。
1949年,隨著上海被解放軍占領,蔣介石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他帶著兒子專程前往浙江省的普陀山,那里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求佛祖的庇護。
蔣介石在那里燒香拜佛,祈求佛力挽狂瀾。
盡管如此,形勢依舊急轉直下,局勢的惡化使他不得不再次選擇隱退。
在隱退后,蔣介石回到了故鄉溪口,并特意前往當地最大的寺廟——武山廟,希望能從神靈那里得到一些指引。
在寺廟中,蔣介石親自點燃香燭,虔誠地祈禱。
祈禱完畢后,他搖簽取運,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示。
取出的簽文是“大意失荊州,關公走麥城”,這一簽顯然暗示了戰略上的失誤和隨之而來的失敗。
蔣介石不甘心于此一簽的不祥之兆,再次搖簽。
第二簽的結果更是令人心寒:“困居長坂坡,失陷落鳳坡”,并注明“出師不利,早求退路”。
這兩簽仿佛預示了他無法挽回的失敗和退路的必要。
當侍衛見狀,輕聲勸解說這些神諭不可全信,蔣介石卻凄然作出了回應:“不許亂講!武山廟菩薩是很靈的。”
不久之后,蔣介石便撤退至臺灣,結束了他在大陸的統治。
背后的風水高人
蔣介石早年正是南走北走,從廣東到上海,一路上多是坎坷不得志。
當其母病逝,他急需一位能人來擇一好墓地,以安其母長眠。
恰逢有一湖北人肖萱,字紉秋,也是同盟會中的一員,卻有些名聲不佳,因為他佞佛又染上鴉片的惡習,但在風水堪輿上卻頗有一手。
那時,肖萱正無所依,流落于上海,蔣介石聞其名,特地登門拜訪,懇請其為亡母卜占墓地,并邀請他到家中,待之以極盡親熱之禮。
肖萱得此厚待,踏遍奉化的山山水水,最終在魚鱗坳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
不過幾年,隨著北伐軍崛起,蔣介石一躍成為軍政兩界的煊赫人物。
他深信其母墓地風水之利,對肖萱頗為感激。
到了1928年,蔣介石將肖萱任命為湖北省政府秘書長,以示報恩。
然而肖萱鴉片癮大,做秘書長之職,公務繁雜,終不勝其負。
不久,蔣又將他調為監察院委員,這職位雖閑散,卻足以使他無憂于生計。
蔣介石還不時給予其經濟上的援助,肖萱樂得在風水之事上盡力以報,凡蔣有求于風水之學,肖萱必竭盡所能,以報蔣介石的恩德。
上世紀三十年代,蔣介石駐扎武漢,揮師“剿共”。
那時在蔣介石心中,肖萱這位早已深諳堪輿之術的風水先生說的話必須認真對待。
肖萱向蔣提出一項建議。
他言:“湖北省政府大門正沖著武昌長街,殺氣騰騰,實非吉地。倘若留在此地,未必利于大局。”
蔣介石信之不疑,便命令政府高官尋覓新址,結果在肖萱的指點下,省政府搬遷至狹窄陰暗的武昌百壽巷。
此舉一出,頓成街談巷議,人們爭相傳頌,甚至幽默地稱之為“逃避殺氣之舉”。
抗日戰爭末期,肖萱再出奇策,倡議在重慶陪都舉行一場盛大的時輪金剛法會,以祈抗戰勝利與悼念陣亡將士。
他請來了廣東南華寺的高僧虛云大師,遠赴重慶主持此法會。
法會結束,虛云大師返回廣東,卻未料其高徒修圓和尚在貴州盤縣建寺事發,被當地政府以“包庇壯丁”為名逮捕。
虛云急書一封,寄至肖萱,求其斡旋解救。
肖萱接信后,深知此事關鍵,便將信連同自己的一份批注“萱字”轉交蔣介石。
蔣介石見信后立即動用軍事委員會的特權,下令“快郵代電”,命貴州省政府速查此事并釋放修圓。
貴州省主席吳鼎昌接電后,不禁對身邊的秘書苦笑道:“肖紉秋真是可以通天了。”
如此一來,肖萱的名聲不僅在民間流傳,連官場上也成了能調天換地的傳奇人物。
而蔣介石在肖萱的建議下,屢屢轉危為安,此后的他對于風水更加深信不疑。
1936年,當烏云壓城城欲摧的局勢籠罩中國西北時,肖萱曾經勸誡蔣介石:“不要與西北將領過于斗氣,遠離西北亦是明智之舉,否則災禍難免,雖不至性命之憂。”
不曾想,這番言論似乎具有先知先覺的力量,西安事變不久便爆發,蔣介石竟在此事變中被扣押。
事變平息后,蔣介石對肖萱佩服至極,幾乎成了他的言聽計從的信徒。
時局愈加動蕩,日本鐵蹄逐步南侵,南京不保,國民政府面臨遷都之重大抉擇。
眾人議論紛紛,將武漢與昆明視為潛在都城,然而肖萱卻推薦了重慶。
蔣介石最終決定遷都至重慶。
而隨后武漢、昆明相繼淪陷,而重慶卻成為抗戰的堡壘,未曾顛覆。
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戰局愈發兇險,蔣介石再次求助于肖萱,希望找到轉機。
肖萱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法會,祈求戰禍早息。
然而法會結束后不久,肖萱自知已泄露過多天機,告別蔣介石,感嘆命不久矣。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肖萱便死去。
然而,所有這些關于肖萱的傳聞,不過是歷史的一隅之談。
我們應以一種歷史的眼光來審視,不宜迷信。
畢竟,歷史不乏各種真實與傳說,讓人辨不清真假。
人民的力量
蔣介石的迷信思想常常在對付政敵時會冒出念頭來。
特別是對待毛澤東時顯得尤為突出。
一次,當蔣介石聽聞命相學家言及自己與毛澤東天生犯克,他的焦慮便又犯了。
急中生智,他竟萌生了一個古怪的念頭。
要破毛澤東的運程,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動其根基,即去湖南尋找毛家的祖墳,破壞其風水,以削弱毛澤東的政治銳氣。
于是乎,這位國民黨領袖命令白崇禧帶領一隊特務與風水師匆匆赴湖南,上演了一出掘墓的丑劇。
據韶山的記載,毛澤東的曾祖父毛四端葬于龍頭山溝坨,此地因山形似龍頭而得名,自然之力造就了其獨特的地勢。
龍頭山不僅山勢雄偉,其山壁上還有泉水綿綿流淌,被當地人稱作龍涎,自是一處風水寶地。
而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則安息在對面的虎歇坪,此地地勢開闊,站在坪上便能眺望韶山沖百里風光,其風水之佳,可謂是難得一見的寶地。
從1932年起至1949年春,國民黨居然三次派遣特務前往湖南,意圖挖掘毛澤東的祖墳。
這些企圖都因為當地百姓的頑強保護而未能得逞。
消息傳來,蔣介石更加恐慌。
其中一次,傳說白崇禧領命南下,卻遇到了預料之外的事情。
隨行的風水先生們,竟然一個也看不出湖南那片山水間的風水奧秘。
白崇禧見此情形,內心不免慌亂,他擔心無法完成蔣介石的重托,于是焦急地拉來許多當地百姓,試圖從他們口中得到些許線索。
然而,這種盲目的詢問,自然是杳無音信。
眼看著任務將要失敗,白崇禧一怒之下竟荒唐地想要通過破壞整個湖南的山脈、切斷河流來破壞所謂的“龍脈”,甚至想將花草樹木一并焚毀,以徹底消滅湖南的生機。
這番做法雖帶有極大的夸張和演義色彩,但確實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國民黨某些人物對于風水的極端迷信。
不可否認的是,蔣介石確實曾因為迷信風水的原因,不止一次派遣手下試圖破壞毛澤東的祖墳。
按照迷信的說法,毛澤東的風水和運程應該早就在蔣介石的手段下被完全摧毀。
然而歷史不會因為個人的迷信而改變方向。
毛澤東最終的勝利,給所有唯心主義者上了一課:人民的力量,遠比任何迷信來得更加強大。
參考資料:
苦海沉浮——蔣介石的迷信生活
張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