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錯房子會“倒霉”?這些風水雷區你可能天天在踩!
131 2025-08-12
云巖塘頭下村:
明正統八年文隆、文松昆季數人自湖南藍山來粵,初居于馬山,后各自尋山掬水大展宏圖。文隆文松二公在馬山相距五百公尺各自建村:文隆居左命名出水巖,象征子孫發達、若江若河。文松居右命名塘頭下(又名人山村),向征魚米之村、必有余慶。塘頭下村有祖堂兩座,分別由三世祖希忠公和六世祖仲堯公操建。
塘頭下三世祖希忠公(字盡臣)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7年)操建成老祖堂和大門樓各一棟。而后六世祖仲堯公(字性宇)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又操建成新祖堂及大門樓各一棟。是時乳源民間所稱“祖堂所構盡善盡美者必推云巖廖氏,而性宇公所建之祖堂為最”之后清乾隆年間乳源知縣徐國楫參觀后更是贊不絕口,并書撰一記(見后文)及恭贈一匾“樹德堂”。門聯為李秉中大人所撰“綠水青山列遶千載氣象、禮門義路通達萬古規模”
塘頭下廖氏自始祖文松公開基以來,已歷五百七十多年,后裔遍布本市及全國各地:祖嶺、上開封、周雷、石山下、沙坪窩子、沙坪下沙坪、梅花大坪橋背、樂城、樂城張溪灣子、橫溪、北鄉、罩樓塘、清洞、長來、大源湖洞、大源橋頭、坪石水浸角、九峰大坪、梅花橋背、梅花石山下、梅花大富崗、梅花西山橋;本省外縣市的含:陽山秤架江腳、仁化、曲江回龍塘、馬壩、往乳源大橋李家排、臺山、往乳源橫溪。徙居外省的含:湖南炎陵、湖南資興、往湖南寧遠、湖南桂東縣城東門、湖南永興、四川、四川鄰水牟家坪、廣西、香港、臺灣、陜西、山東東營、湖北竹山等地
——————————————————————————————
塘頭下文松公祖堂(老廳廈)
希忠公建云巖老祖堂記
考之禮宗廟之制,天子七諸侯五大夫三適士二官師一制雖不同。其所以報崇功、昭祖德者,根本之意一也。昔者,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欲于春秋之時隆其刑典,必先后修其祖廟。蓋祖廟修而后昭穆明,則貴賤賢齒之序因之而辨宗祠之典由來鉅矣。我族自鼻祖文松公卜居斯土,誠以 巖水滾滾蓄儲韶水之清,馬山森森萃聚羅浮之秀。倘于此而搆祖堂則棟梁之選,出于馬山者必駕衡山砥柱之奇,呈于巖水者應標漢水。雖然此特 鼻祖所愿而非, 鼻祖敢必乃山水儲精。越三世而希忠公字蓋臣者,挺生負有為之志抱不世之才。上體始二世乃 祖乃父之心,下謀億萬年文子文孫之意。爰集材鳩工營建祖堂,相其土宜前后分為兩棟,審其法度上廳開有二廊門,開虎眼從中出;下廳之規微微居左,有三階大門之像坐向己亥兼乾巽,祖堂大門俱相同體制。如斯經營盡善興工于正德第十年乙亥之春,告成于正德十一年丙子之夏,面象山福星拱照坐人像金宿端凝,左右倉庫相排列,遶文峯並峙、鳥革翬飛。納盡雲巖生旺之水、竹苞松茂,收羅馬山鍾毓之靈。嗣後祖廟森然歷代之靈麥會聚禎祥聿至,子姓之俊秀叢生雍容廊廟者,選拔陞賞之時得以隆其昭報豐裕田園者。祠福嘗烝之侯獲以薦其馨香煙火百千,從此而廢派支萬億,因之而生文人爭文峯之秀富翁擁倉庫之雄。雖可硯巖水馬山之精英實足徴經始鼎建之勲烈。詩曰:作廟翼翼;又曰:亦其福女其。三世祖希忠公之謂與予生也晚。固譜牒重訂將父老所傳述者一一書之。俾奕禪云礽星羅棋布者同拳拳服膺云是為記。
(十二世孫邑庠生祖典冠謨氏謹撰)
編者注:此記轉抄于《珠巖廖氏》文集,原文抄于族譜似有諸多別字,因未見到老譜無法校對,故只能原文照搬。標點為編者所加,只為便于閱讀,斷句有誤請指正。
該祖堂歷經500余年仍屹立不倒,風貌古樸盡顯歷史滄桑。塘頭下廖氏三世祖希忠公(字盡臣)于明朝正德十一年(1517年)操建成。
合族共議,該老祖堂門樓于公元2021年重建,重建工作正順利進行中。
文松公祖堂門樓正面
文松公祖堂內部舊貌
在仲堯公祖堂內商討文松公祖堂重建事宜
左邊文松公祖堂(拆除前) 右邊仲堯公祖堂(重建后) (備注:仲堯公為文松公派下第六世裔孫)
文松公祖堂重建中
彥聰公三子
希忠公(珠巖3世·希)
字盡臣。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辛卯歲三月初三日申時。卒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歲九月十四日申時。享壽73歲。夫婦同葬于上開封橋雄雞趕子形,丙山壬向,墳前左有古窨一穴,載譜為據……
配偶翟翠娥
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歲九月初九日亥時。卒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歲二月十三日酉時。享壽64歲。葬與夫同穴。繁衍三子;長子世舉(移居酃縣);次子世姿;三子世弼……
希忠公夫婦合贊:祖諱忠妣氏翟碩望懿行永堪則凜一言嫻德詩書課兒孫紡績訓女媳大啟爾宇田連阡陌鳳齊鳴孫支蟄蟄行誼既克剛而克柔福澤自彌昌而彌熾。
(七世孫庠生有景謹識)
族譜記載世系源流
——————————————————————
塘頭下仲堯公祖堂【樹德堂】
仲堯公建云巖老祖堂記
昔者!明王孝治天下,以五廟而易七廟之尊非過奢也。蓋因時盡制所以隆孝享報宗功培根本者,理宜然也。云巖廖氏有“仲堯公”字性宇者,出氣體不凡財發巨萬。堂上事積善之親,膝前遶廟廊之器。所志益遠所謀遂大,因于老祖堂右營搆新祖堂。大其規模宏其體制,正堂頗寬一丈有五、兩廊闊二丈加七長、四合九之規高、符二丈之法,天井寬九一而長八。二廳門下元右前而上,元左一丈五尺三寸。是大門之寬二四如八零六,乃大門之長橫過余坪四丈三,而有二面向地勢三丈六而加八。體制宏寬規模廓大,不惜多金,棟柱以峻大為選。無吝巨費,階石以過綱為期。雕梁畫棟、萬字奇花、砌地磨磚、釘鉤前壁。興工于萬歷壬寅之夏,須金者二千有奇。樂成于萬歷甲辰之春,費工者三萬幾滿。祖堂坐亥兼乾,依然福星高照。大門倚乾正戌,轉見金宿坐氊榜山伊邇鴈塔定爾。題名文峯正朝成篇應於七步,巌水羅環、毓秀馬山、層疊鍾靈、經營盡善一至如斯。不誠為乃祖之賢裔厥后之烈祖也哉?予奉 簡命乾隆戊午蒞任于乳,每以崇孝享修祖廟為先,務詢風採俗,聞乳邑祖堂所稱盡善盡美者必推雲巌廖氏,性宇公所建之祖堂為最。越年因公經過其所,適其子姓教諭及此均以為然,因護謁其祖堂。瞻其貌如山如阜,巍巍棟宇入云霄,登其門如砥如掌,平平堂局收山水升。其堂棟梁集羅浮之選,階墀萃韶石之奇。觀規模體制堂堂皇皇,刻桷丹楹華華蔍麗,遊玩久之因而嘆曰。夫!公之營建此堂也,人第知其所以報宗功昭祖德,而不知其郎。所以為子若孫者,異日攀丹桂占高魁與金馬玉堂之客相為酧酢之所也,其功不亦偉哉。
歎罷細觀閱之有一匾“恩優齒德”是邑侯 楊公贈以公者。然后知 公乃明之人瑞也。有二匾,一 奬善、一 皇恩寵錫,是邑侯 魏、林二公贈 公父啟春公者。然后知 公乃積善余慶、升平人瑞之肖子也。又有二匾一“鵬程發軔”一“ 成均拔俊”是邑侯 李、蔣二公贈。公長君大取公入學而入監者然,復知 公廼明黌門監特授上杭縣正堂。大取公之太老爺也因喜前所嘆之言明明有證。更閱大門一聨 “綠水青山列遶千載氣象、禮門義路通達萬古規模”乃 公友人 欽差總督南贛都御史-李大人之賀 公而題者也。閱遍顧諸年兄而笑曰:今而后始信前后同情、古今一致,前所嘆之言良為不誤,其發祥應必有大焉者。言未己諸年兄舉酒而進相與怏飲其堂暢敘公搆此堂來歷,囑記於予,予即欣然唯命將所聞、聞而見、見者迅筆書之,並恭贈一匾“樹德堂”以為厥后文子文孫繩繩振振者,同覽而知性宇公之奇勲是為記。
旹乾隆四年己未歲秋月上浣榖旦
鄉進士出身文林郎署乳源縣事年家眷晚徐國楫頓首拜撰
上記原乾隆己未蒙邑侯徐公并樹德堂匾親題而贈者也但創修譜時未獲此稿今重訂家乘搜尋舊冊得高祖茂群公所遺世錄載有此篇細讀潛玩字字珠璣茲登譜牒一以誌邑侯徐公之盛情一以昭 六世堯公之鴻烈
九世孫邑庠生祖典冠謨氏謹識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歲季春上澣吉日鎸
該祖堂“樹德堂”為塘頭下廖氏六世祖仲堯公(字性宇)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又操建成,是時乳源民間所稱“祖堂所構盡善盡美者必推云巖廖氏,而性宇公所建之祖堂為最”之后清乾隆年間乳源知縣徐國楫參觀后更是贊不絕口,并書撰一記(見后文)及恭贈一匾“樹德堂”。門聯為李秉中大人所撰“綠水青山列遶千載氣象、禮門義路通達萬古規模”
該祖堂歷經400余年,2017年塘頭下村決定按歷史原貌重修(編者未能找到原祖堂拆除前照片,是為遺憾,如有相片者請提供)。
仲堯公祖堂重建中
仲堯公祖堂建成后
仲堯公祖堂門樓
啟春公之子
仲堯公(珠巖6世·仲)
字性宇。生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庚午歲三月二十九日巳時。鄉飲介寶。卒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歲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享壽85歲。葬于巖頭嶺下茂群公面前,坐北向南……
明天啟三年(1623年)癸亥歲 秋月 谷旦 鄉進士出身文林郎知乳源縣事升奉直大夫楊於陞同儒學教論諭梁文恒 輿史周之烈 謝大猷 黃卷介紹生 鄧魁 葉其慕 公奉舉鄉飲介寶七品頂戴旌匾 恩優齒德
性宇廖君先生傳:廖君性宇先生諱仲堯乃龍山公之子世弼公之孫也恩賜七品冠帶生而歧嶷性且聰慧體貌魁梧器宇軒爽蕓囪肆業過目成誦非庸庸者比少負大志胸次浩蕩人不敢以駑駘過之既而經營家政商遊蘇杭氣吐芝闌望隆山斗都人士恒見而器重之謂其有秀挹歲羅浮酃鐘勃海之氣槪焉迨越中年財發巨萬業連四鄉栗陳貫朽過荒蠲租佃人戴德周賬寒乏貧者頌恩而且構造祠堂相其陰陽度其土宜環榜山而帶清流面巽峰而朝玉案丹楹刻砌地磨磚門路石坪無一不底於盡善故予贈以門聯日綠水青山列達千載氣象禮門義路通達萬古規模益謂其地鐘靈發祥正未有艾也以故紹述有光嗣皆英長君諱大取字倫英者學紹廉谷理發朱程少采芹藻面文才軼眾壯轉黌門而遂志顯親次興三樂十畝之間以松竹為友襲父膏腴其芳或醉賞於菊圃或吟詠於澤畔豪放瀟之概真有出於尋常萬萬者何莫非公福澤之所流厚也公享壽八旬有奇邑侯曾贈匾云恩優齒德余當親炙其光以見之真者言切公一堂之賢世濟其美問安點額公以鶴發童顏而恬安朝夕不啼古百二十歲香山之老也其發祥不知伊於胡底也余叨世誼敬為之傅且為之贊
贊曰:江山如故人物多非惟君之行馨人口碑紹述多英顯楊不盡千秋之下永仰芳名
(南贛都察院御史友人李秉中拜撰)
配偶胡淑姬
生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歲六月初一日辰時。卒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歲正月十七日戌時,享壽72歲。葬于樂昌坪石管埠河背磐龍形,坐巽山乾向兼辰戌丙辰丙戌分金。繁衍一子:大取(黌門監生,特授上杭縣正堂)……
贊曰:賦性溫良德才無雙內則無黍閨范可坊助夫財擁巨富最子榮選譽揚巾幗丈夫馳望女中君子流芳福履生新除舊門庭長發其祥 (懿文廩逕氏撰)
二配張鳳姬
生于明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歲九月二十九日寅時。卒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丙子歲七月十三日丑時,享壽66歲。葬于高墩頭對面杉樹腳,坤山艮向。繁衍兩子:長子莊行(即大聘,往沙坪窩子);次子鼎相(即大職,往陽山)……
贊曰:華清河之淑氣端武威之懿為柔善相夫門楣大光和丸教子聲譽播揚隆師而重道孝順而慈祥先矣重大鐘郝詢哉再世周姜
(邑庠生精忠冰監氏拜撰)
注:括號內公元年份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