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玄學!今日13時立秋,最旺自己的5件事,別忘了告訴家人
180 2025-08-17
原文?標題?《桂中?歷史?遺韻?——武宣?莊園?》發表?于?《弦歌空間》(原名?鳳凰涅槃)、紅豆?社區?,后?更換?標題?并?節選??發表?于?《美麗?廣西》雜志,??署名?何志文?、弦歌??。#來賓頭條#?#在頭條看世界##中國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在哪里#
位于廣西來賓市境內的武宣縣,夏商周時代屬荊州之域,春秋時期歸楚地,秦朝開辟嶺南三郡時叫中留縣,到唐代因“仙人山”得名而改稱武仙縣,至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武宣縣并沿用至今。
武宣縣自古有“仙城”“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美譽,域中自然風光、歷史典故、人文遺跡不可勝計,從唐朝元和年間柳宗元“寒江夜雨聲潺潺”慕名到仙人山尋訪道士賈鵬,到600多年前被叔父朱棣“兵逼”夜遁而去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云游至仙巖石題詩“龍歸滄海碧云深”,再到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東鄉的莫村自立太平天國號稱天王,還有“五馬攔江”“盤古村盤古洞”“百崖大峽谷”“珠江流域第一峽”大藤峽,以及三里鎮勒馬漢代古城遺址、廣西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文廟等風景名勝,總能讓過往的游人目不暇接,為之傾倒、贊嘆。
作為八桂大地上一個名聞遐邇的歷史名縣,武宣的確有著太多歷史人文風物值得人們去觀賞、品味,而行走在武宣廣袤的鄉間田野,人們會驚奇地發現那里還有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武宣莊園。
——作者題記
劉炳宇莊園一角 彭奔攝
武宣莊園群落 —— 見證百年歷史滄桑
從空中俯瞰,武宣全境坐落在大瑤山脈支脈的南麗,北低南高,東西隆起,中部多為盆地、平原丘陵地帶。柳江從北蜿蜒而至,紅水河自西奔涌而來,在金雞鄉魚步村匯合成為黔江,從縣城西北向西南、東南繞城而過,經二塘、三里、桐嶺等6個鄉鎮,全長90公里,是兩廣與西南各地的重要水路交通干線,也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交接的重要通道和物資集散地。
武宣自古農業、養殖業發達,物產豐饒,民多富裕。當地民間流傳“東鄉三里,盛產百米”的諺語,從古到今直至清朝中期,東鄉一帶仍是“西米東出”的必經之路,商賈往還于粵桂之間,販運谷米,熙熙攘攘,車馬如流,盛極一時。明、清至民國時期,東鄉僅有一條官道,自東向西約六十里,經莫村、三里圩,直至縣城。此道舊史稱為通衢大道,沿這條古道,經紫荊山出武宣,往南經金田至潯江上的大湟江口,經水路與梧州、廣州、香港交通物流。
史載自清初始有客家人從湖南、江西等地陸續遷徙到武宣定居,外來的客家文化與當地民間傳統習俗相互交融,思想開化的東鄉、三里人更是承風氣之先,逐漸養成了既耕讀傳家又經世濟用的思想理念,無論從政、從軍、從商,都基于重教崇文的傳統。武宣縣明清兩代以科舉入仕的官員多到400人,其中武狀元1人、文武進士6人,舉人54人、太學生11人、貢生282人,可見人才之盛。
百年前的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局,伴隨著堅船利炮,西方各種新潮思想文化及先進技術工藝紛紛涌入,到異鄉外省打拼奮斗的武宣人日漸增多,開明的武宣人比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加上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讓更多在外發跡發達的武宣人熱衷于返鄉修建莊園大院,并將西洋風格的建筑藝術也帶回偏僻古老的鄉村。
從清末民初開始,武宣的東鄉、桐嶺、二塘、三里一帶鄉村,陸續建起不少莊園式的民居院落,經過數十年的匯聚打造,成為舊中國時期桂中地區一個較為集中、出名的莊園群落。這些莊園院落約有二三十處,或大或小,或土或洋,分布于田間壟頭,點綴在街坊河邊,選址多講求“天人合一”理念,宅院方位與自然環境和諧交融,建筑裝飾崇尚古今糅雜、中西合璧。不少莊園建筑風格既獨具特色,又各顯千秋,在遠近古宅民居群中顯得特別醒目、耀眼,時時彰顯出主人家的功名富貴和志趣品性。那一座座城堡、一間間院落,仿佛一個個立體凝固的符號,記錄了百年歲月滄桑,見證了歷史時代變遷,令游人駐足登臨,流連忘返,興嘆不已。
筆者與攝影師朋友結伴,駕車穿梭在武宣桐嶺、東鄉、二塘的田野鄉道上,在武宣縣博物館覃館長的引導下,用了一個下午游覽了慕名已久的郭松年、劉炳宇、黃肇熙三個古莊園。我們身臨其境,徘徊其間,在深秋的黃昏里,感受古老莊園散發出的神秘而蒼涼的氣息。這三座莊園比起武宣境內的梁氏武魁堂、刁經明故居、朱家宅等古宅民居,不論從莊園的建筑格局、規模、特色及歷史年代來講,還是就莊園主人的身份、財富、地位和名望而言,無疑都是武宣古莊園的杰出代表。
歷經無情歲月與風雨的消磨、沖刷,莊園雖已墻廊殘破,荒草滿屋,它們仍以迥異的格調,挺拔的姿態,聳立夕陽余暉下,如滄海遺珠,寥若星辰,并以一種特有的文化符號與時代象征,傳遞著武宣這座古老名縣不同尋常的歷史遺韻。
讓時光倒流,我們一起回到一百年前的武宣。
晚霞下的黃肇煕莊園 彭奔攝
黃肇熙莊園——兵荒馬亂年代筑起的“城堡”
1913年,民國二年。辛亥革命的硝煙仍在彌漫。
一個酷熱難耐的夏夜,月黑風高。從柳州府衙門后院悄悄駛出七八輛馬車,徑直朝柳江邊疾行。一條大船早在碼頭等候,三十多個身板強壯、荷槍實彈的士兵迎上陸續接踵到來的馬車,迅速從車廂抬下一個個沉甸甸的大箱子,又搬上船艙。從衙門到碼頭來回搬運兩次,才把箱子裝滿船艙。天已蒙蒙亮,船才起錨,順流而下。
身穿戎裝的柳州府統稅局長黃肇熙站在甲板上,回頭看了一眼在茫茫晨靄下漸現輪廓的柳州老城,臉上露出一絲無奈。船艙里裝的是自己多年在外“打拼攢下”的全部身家——40萬銀元,他要親自坐鎮裝船,連夜押運回鄉。大船經柳江蜿蜒轉入黔江,走了一天一夜到達武宣,在樟村碼頭上岸,趁著黃昏又用十幾輛老牛車把20多噸重的銀元運抵二塘鎮樟村的黃家老宅。
在民國軍政兩界“通吃”的黃肇熙,不但坐上柳州府統稅局長、支應局事的位子,還統領一支號稱護商兵營,直至做到潯州水警廳長。1917年,因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軍閥崛起,以陸榮廷為首的舊桂系軍閥勢衰敗走,一直投靠陸榮廷的黃肇熙也“灰溜溜的”從柳州回到了武宣老家。一則為了亂世安身,二則為了榮顯鄉里,他用重金從廣東請來30多名(另一說是100多名)工匠開始修建黃家新宅。單是建造主房就用去7年光景,再建輔助房又用去5年時間,整個莊園的建造前后共花去29年。
這座后來被稱作黃肇熙莊園的宅院,總共占去了160畝田地,比起十幾里外東鄉鎮的劉炳宇莊園大了七八倍不止,如此大規模的莊園在廣西首屈一指,在嶺南一帶也十分罕見。傳說當時黃家莊園建成后前來祝賀的賓客如云,黃家為此大擺幾百桌流水席,一連熱鬧了好幾天,由此民間留下了一首打油詩:“頭頂碰酒碗,里外圍兩圈。肩脖出筷子,你讓我夾先。”講的就是黃家莊園落成慶典的盛況。
黃家大院建成后,建筑面積達3.99萬平方米,共有199間房屋。莊園坐西北朝東南,面寬119米,進深130米,呈四方群集狀,左右嚴格對稱,布局完整,氣勢莊重。主房由前、中、后三進及左右廂房組成,均為兩層建筑。每進之間設有天井間隔,天井四側設有柱廊相互連通,東西兩側為廚房、雜物間等輔助用房,也以天井間隔,過廊相連。院落四角有崗樓(炮樓),樓高四層,可眺數里。北面同走馬樓相連,南面與書樓相通。紅方塊磚地板,小青瓦屋面,硬山頂建筑。房屋支柱皆為青磚徹成,圓木作梁,簡約、通透。
主房前設置前院,前院兩側為花圃、客廳,院內種植桂花、玉蘭花等花樹。后院用土堆徹假山,栽種竹木。莊園四周小溪環繞,寬約一米,水深沒人,四季長流。后院為果園,左右為草料園。大門正前方一個半月型水塘,面積達30多畝。據說是人工開挖的水塘,這樣做一舉兩得,既可就地取材用泥打磚涂墻,又能宅門臨水,依照中國傳統的“風水”說法,可得“蓄水聚財”之勢。
軍警出身的黃肇熙,建造莊園時非常講究莊園的“碉堡”功能。護院城墻的底層用三合土打夯,固若磐石。廊柱、墻角、炮樓均用青磚徹筑。莊園大門頂上專門配備了水漏和槍眼,門頭、門側、墻角、樓頂等處均設有隱蔽的觀望口和槍孔。整座莊園如同一座巨型堡壘,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擁兵自重”、肩佩陸軍少將軍銜的廣西自治軍第四軍司令黃肇熙住在這樣的“城堡”似乎才有安全感。
據民間傳說,1944年秋,已如秋后螞蚱的日冦進犯武宣,一小隊日本鬼子去樟村搶劫,村民紛紛跑進黃家大院躲避。黃家把村民讓進大院后緊鎖大門,四個炮樓架起了機槍、步槍,日本鬼子企圖翻墻而入,結果被黃家炮樓上射出的子彈狙擊而倉皇敗走,從此再也不敢浮頭。村民安然無恙,躲過了一劫。黃家大院固若金湯、庇護鄉親抗擊日寇的“傳奇”在當地一直被傳為佳話。
郭松年莊園 陳冬梅攝
郭松年莊園——“中西合璧”的山莊別墅
黃家大院已動工興建,工匠們日夜勞作、熱火朝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遠在廣州的同鄉人郭松年耳中。郭松年是武宣桐嶺鎮雅崗村人,曾留學日本政法學校,當時任廣東督軍署秘書長、廣東督軍參謀長兼民國國會參議員。他也跟劉炳宇、黃肇熙一樣,都靠舊桂系軍閥大佬陸榮廷起家,出入行伍,肩佩將星,在武宣縣內可算得上屈指可數的人物。似乎武宣人都有個傳統,一旦在外發達了,必定衣錦還鄉、顯耀鄉里,而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回鄉建樓房蓋院子了。郭松年常年在外,一直為自己不能在家做孝子而愧疚。老父也一直催促,說風水先生為郭家點的那塊陽宅寶地,該早點建個房子了。因此,當聽說東鄉的劉家建了一棟不土不洋、又東又西的院子,二塘鎮的黃家也大興土木了,還搞得天大地大的,郭松年便下決心也回鄉建一棟樓房,那樣既能讓老父安享晚年,也給自己日后“解甲歸田”有個安身之處。他一面把留過洋的建筑名師孔三記從梧州請來,讓他按自己的意思先畫一個圖樣出來,一面安排人手悄悄把銀子運回家鄉。
1919年,因為輔佐有功,陸榮廷給了郭松年一個少將軍銜。趁著這個彩頭,郭松年第二年也在家鄉開始動工建莊園了。郭家老太爺親自監工,大部分建材都從武宣縣城或附近鄉鎮選最好的運來,一時村道人來人往,牛拉馬馱,好不熱鬧。歷時五年,花去白銀18萬兩,郭家終于也建起一座共有99間房屋的大莊園。
這座新宅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2905平方米,建筑面積2741平方米,面寬39米,進深74.5米。主房為三層西式洋樓,前、后兩進。左右為兩層廂房,中間以天井間隔,回廊相連。后樓為走馬樓,與左右廂房相通,四角崗樓皆開設槍眼,形成一個完整的防護屏障。
郭松年莊園 彭奔攝
主樓造型既富麗堂皇,又精致玲瓏。建筑設計以西為主、中為輔,既有嶺南建筑風格,又有歐式建筑藝術,可謂中西合璧。主樓正面設置精心設計的陡尖形和柱墻,正門是五個并排兩層的圓拱,歐式前拱門融合西式風格的騎樓樣式。樓頂正中四根柱拱形門,突出巴洛克風格的中間大圓為核心,兩邊各飾十個圓孔,寓意十全十美。正立面進口三個磚拱券,二、三房也是三個磚拱券凹廊,配以精致青瓷欄桿,墻面采用細石灰膏罩面,冠以拱線,花錦等藝術造型,整個立面構圖明確簡潔,比例勻稱。主房沿天井四側以連續券廊,配瓷雕欄桿,結構輕快明亮。地面采用方塊紅階磚面,木樓面,屋面為平頂屋面,系在木樓板上鋪三合土,鋪以方塊紅階磚。廂房為二層建筑,柱式走廊,三合土地面,青瓦屋面。墻體用三合土打夯而成,堅固異常。房前設有庭院,種植花草林木,前庭有半月形的池塘。內堂門庭,外觀西化,而雕梁畫棟,門楣雕刻花紋,弓形門楣多以中國文化典故為題,琉璃彩繪,古松、花草、飛鳥、走獸等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優雅閑適。
當時有名士賦詩贊道:“材料取鄰鄉,式樣仿西洋,棟梁挑北斗,輝明進南鄉。”郭松年莊園雖比不上黃家院子大,卻別具一格,即有中式傳統,又講究精雕細刻,洋氣十足,算得上是中西合璧的莊園典范。
劉炳宇莊園 陳冬梅攝
劉炳宇莊園——民國時期武宣最早蓋起的“洋樓”
說到武宣縣的東鄉鎮,早已名聲在外。尤其是東鄉下蓮塘村,遠近鄉村的人們都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北倚百崖大峽谷,東扶雙髻山,南朝連綿山脈,西邊廣闊田園,林木茂盛,風光秀美。百崖大峽谷長年不斷的溪水自北向西南分兩側繞村而過,在隴頭田間形成大小池塘10多處,最大的湖面積近40畝。下蓮塘村家族人丁最旺、勢力最強的自然是“一門八將軍”的劉家。村東北邊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的劉氏“將軍第”始建于1801年(清嘉慶6年),從劉家高祖居住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繁衍了10代子孫。當時作為劉家顯赫標志的卻不是這座“將軍第”,而是那座位于下蓮塘村南面的劉炳宇莊園。
生于1869年的劉炳宇,是清代“武功將軍”劉孟三的第八子,清光緒年間考取武舉。他從小體力過人,有膽略,性情溫和正直,平生深仁厚澤,子侄有過則淳淳教誨,鄉親有疑難則殷殷排解。1905年至1906年,劉炳宇在來賓市的遷江、合山開采煤礦,算是廣西遷江合山煤礦最早的開采人。清末至民國初年,下蓮塘村一帶土匪橫行,為害鄉里,村民推舉劉炳宇為“鄉團局長”,1911年武昌起義暴發,劉炳宇率兵響應,投身革命,被任命為右江防營幫統,鼓動和支持梧州、柳州脫離清廷、宣布獨立。
1912年(民國元年),劉炳宇曾任柳州稅務局局長、收支處處長、第五幫統。次年,任廣西陸軍第一師第二旅第三團團長,陸軍步兵上校加少將銜,廣西陸軍第八軍統領,整編后任司令。1918年任廣西討龍軍總司令,征討軍閥龍濟光獲勝后,孫中山授予他陸軍中將軍銜、二等文虎勛章。此后又先后任中央直隸第六軍軍長、援粵桂軍第一軍軍長、廣西梧州城防司令;1920年,廣西組織自治軍討伐軍閥陳炯明,劉炳宇任第十路軍司令。1923年他腦病赴香港醫治,同年10月在香港病逝,終年54歲。據說靈柩運回下蓮塘村安葬時,前來送葬的軍民達三萬余人,時任廣西定桂軍總司令的李宗仁親率一團官兵前往吊唁,可見其生前聲望甚隆。
劉炳宇莊園在清末民國前就開始建造,莊園坐東向西,布局為中國傳統的四合式院落。占地面積6715平方米,建筑面積3014平方米。面寬53米,進深126.7米,有房屋6座。主房三層,模仿西方教堂外形格局,方正高聳。輔助用房兩層,均為青磚瓦、木混合結構。中間主房,布局緊湊,房間之間,內廊相連,左右對稱。主樓地面為方砧鋪面,木樓板,青瓦頂屋面。主樓頂部設有十多個尖塔形直指藍天,具有意大利哥特式教堂建筑風格。前后院均種植花草樹木,莊園前有地坪,更有一個方形池塘。整個建筑外觀莊重,內庭開闊,布局舒展,采光充足。莊園后未花圃,左側為練武場及瞭望樓。這座算得上是民國時期武宣最早修建起來的“洋樓”,堪稱清后期桂中地區行武出身的莊園主典型住宅格局。
黃肇煕莊園 陳冬梅攝
武宣莊園建筑藝術——一個時代的縮影
武宣莊園群落極富嶺南建筑風格,由此解決炎熱多雨的氣候帶來的問題,建筑要求達到通風、隔熱、防風、防雨、防潮等功能,因此民宅院落中的大廳、天井、回廊、池塘等是必備的建筑設計。同時,由于受清末民初西洋建筑潮流的影響,武宣莊園“承風氣之先”,講求中西建筑的融合,這些特征在劉、黃、郭家三大莊園都可以找到,并且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莊園的防御性建筑功能非常突出。三大莊園建造的年代恰處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后,當時軍閥割據混戰,時局動蕩不安,三大莊園的主人又都具有將軍、政要的身份頭銜,因此建造一個“城堡式”的莊園作為家居宅院已成為武宣權貴、地主土豪人家一種迫切的現實需要。
比較而言,劉炳宇、黃肇熙、郭松年三位莊園主,黃肇熙的財勢最為雄厚,思想卻相對比較保守,他的莊園屬于中國傳統的莊園院落式建筑,具有濃郁的嶺南建筑風格。屋宇方正厚實,灰磚黑瓦,立柱如林,氣勢宏大之中盡顯“財氣”的同時也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十分講究家族禮儀,帶有深刻的儒家思想痕跡。莊園中軸線貫穿整體,左右對稱十分精確。祖堂在上,宗祠居中,上下廳堂主次分明。所有房屋圍成一團,形成“回型”環拱格局,廊道之間既內外連通又相互間隔,這種親而不雜,隔而不疏的建筑布局,既體現了世家親睦、共檐同居的天倫之樂,又保持了上下有序、男女有別的人倫大防,極富中國傳統的民宅院落建筑風格。郭松年早年留學日本,本色仍是個追求時尚的風雅文人,因此郭家莊園“西洋風格”最純正,最大特色就是主樓造型洋溢而出“洋氣”和內部雕飾裝潢、門楣字畫透出的中式風味,如此中西合璧的風格既透露了主人作為晚清秀才的出身,又彰顯了主人接受過西方文化思想教育的特殊經歷。而行伍出身的劉炳宇,他所建造的莊園在建筑風格上堪稱“中西糅雜”,在百年前的老武宣卻算得上是“開風氣之先”。乍看上去,劉家大院的主樓儼如一座莊嚴、高聳的西方教堂,而遠遠看去這座莊園就像一只昂首蹲坐的老虎一般,兩邊輔助房恰如兩只張開的虎臂前爪,牢牢扎在地上,使整個莊園非常厚重、穩固、踏實。
有趣的是,劉、黃、郭氏三座莊園還有一個非常中國化的共同點,就是講究所謂的“風水”格局。細心的游人可能會發現,劉、黃、郭三家莊園前都有池塘,黃、郭兩家門前池塘都是半圓型,而劉炳宇家門前的池塘卻是方形的。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門前池塘有“蓄水聚財”之用,而池塘多為半圓型,所謂天圓地方,半圓池塘即取人天各半、陰陽和合之意。劉炳宇莊園與黃、郭兩家莊園均坐西北朝東南的方位不同,它是坐東朝西的,整個格局是背陽向陰,陽亢陰虛,因此據說建造時地基是凹下幾分的,主樓建得方正端莊,而門前的池塘也挖成方型,凹下、方正皆為陰,以此彌補陰氣不足的運勢,形成陰陽平衡的格局。還有民間傳說,郭松年之所以晚年結局不好,也因為他家莊園的風水格局有“白虎壓青龍”的致命缺陷所致云云。種種議論,在此言及,僅作笑談。
對武宣三大莊園的評價,有關專家認為武宣的古莊園群落,劉炳宇莊園保留最完整,黃肇熙莊園廣西規模最大,郭松年莊園建筑最精美。也由于這三座莊園的建筑結構布局獨特、人文歷史內涵豐富和藝術價值較高,對研究清末民初的武宣民居建筑和地方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因此2004年均被來賓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宣莊園群落,特別是劉、黃、郭氏三座莊園的建筑風格基本都是中西結合的典型,與廣西其他地方莊園相比,明顯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如陸川縣謝魯山莊布局是依山而建,又由書院演變而來,與武宣莊園的民居建筑格局畢竟不同。相比之下,謝魯山莊講求的是超脫凡塵,倚高而居,閑適雅致,顯示讀書人的清高、幽僻,武宣莊園的田園風味更濃郁,建筑風格更具鄉土氣息。
劉炳宇莊園 陳冬梅攝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莊園旅游方興未艾
當年黃肇熙運回老家的40萬兩銀元,他除了拿來建造莊園外,還用來置辦田產。黃家總共有田地3000多畝,分布在二塘、石考、麻碑、大琳、黃茆等9個村莊,光每年坐地的收租就達80多萬斤。平時也靠放高利貸、出租耕牛獲利。那時的黃肇熙家,可謂妻妾成群,家眷如云。據樟村老人回憶,當年的黃家莊園熱鬧非凡,除了雇有長工20人、短工100多人以及軍事顧問、律師、外務參謀、總管、出納、廚師及馬夫負責日常打理外,還專門從軍隊中選出30多名士兵入駐黃家大宅,擔任“安保”。
黃肇煕莊園天窗 彭奔攝
據說黃肇熙的第四兒子黃矩英曾到當時武宣祿新鄉復旦村的黃伯瑤家做客。黃伯瑤是民國初年的武宣縣參議會(民意機關)第一任議長,也在家鄉修了一座莊園。黃伯瑤莊園至少也有60多間房屋,而黃矩英卻當面嘲笑說,你家的房子算什么,全部加起來還不及我家一個廁所大咧。黃肇熙的40萬兩銀元,地方志記載是“貪污”所得。當然,即便是有史記載,后人也難以確定黃肇熙這些銀元究竟從何而來?只是掃去遮蔽了真相的塵霾,透過歷史的煙云,在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一個手握軍政大權的“統稅”局長,擁有如此一大筆“橫財”,難免不會讓人聯想。
黃肇煕莊園 前院一角 弦歌攝
黃肇熙的發跡史盡管不那么光彩,但一分為二地講,他也算是舊中國武宣縣內士紳積極辦學者。早在1902年,他鼎力協助知縣王鼎昌創辦仙城小學。1928年,又以自己的別號命名在樟村獨資興建私立惠儒小學,直到他去世的1942年,還在樟村開辦了私立“惠儒中學”,向武宣縣內外招生辦學。據說他把自家的大花廳改為學生宿舍,還修建了實驗室、圖書室、運動場等。黃肇熙雖然做過不少有益于鄉親的事,但仍無法改變其地主土豪的身份,解放后的黃肇熙莊園,成了當地群眾批斗地主、剝削階級的最好現場。
走進尚未開始修繕的黃肇熙莊園,會看到上世紀五十年后中國社會各個時期的標語口號,尤其是文革時期的歷史“印記”,諸如“毛主席萬歲”“農業學大寨”以及各種斗私批修的標語等痕跡隨處可見。有人曾看到墻壁上寫有一付對聯,據說是當時一個肚里有點墨水的縣主要領導寫的,上聯是:“想當年到處黑云,地主耍威風,一門男盜女娼,依仗少將勢力,喪盡天良,剝削奸淫,強迫窮人報冤,造孽人間千百恨。”下聯是:“看今朝光天紅日,人民欣作主,永記血海深仇,團結階級隊伍,掃清惡霸,鏟除妖魔,建設社會主義,宏開公社萬般興。”這樣的對聯,也反映了當時轟轟烈烈、愛憎分明的時代潮流和社會意識。
而在官場上“失意”后隱居上海多年的郭松年,大概也想在郭家那座洋氣十足的莊園里終老,因此當年建造時的確花費了不少心思。走進這座殘破廢棄的莊園,腳下到處是散落的磚瓦石雕,俯仰轉顧之際,不時從樓道上門楣上看到的用篆體刻寫“萬壑松聲”“一川花氣”“廣大能窺”“萬松千杏”等字樣仍清晰可辨,諸如藍采和花籃、載酒西園醉等雕窗畫梁,中國傳統的儒道釋文化痕跡比比皆是,如“敦禮”、“弘義”等字眼,應出自清朝順治皇帝御筆寫的《資政要覽》一書,從中科看出郭松年早年出身晚清貢生的淵源。
盡管郭家莊園后院兩邊崗樓上分別嵌有的“全”、“壽”兩字,但郭松年的父親在郭家新宅建成不久便一病不起,很快撒手人寰,也無福享受這棟洋樓了。1925年,老父去世時,因舊桂系剛敗走而新桂系正得勢,郭松年不敢貿然回鄉奔喪,在上海撰寫了一副挽聯寄回:“病不視,殮不歸,孝養全虧,十載空揮游子淚。國已亡,家已破,公私無補,九泉難慰老親心。”以此表達心情,告慰老夫亡靈。郭松年雖然留學日本、接受過新思想新科學,但內心仍迷信風水命運之說,盡管郭氏山莊“風水”甚佳,卻無法改變在時代大潮下山莊主人的命運。
郭松年(會議桌左側左二)參加1919年南北和會
郭松年雖在郭氏山莊安享了16年的清福,到了晚年卻未能善終。1950年,他因與土匪暴亂有干系而被鎮壓。據說當時郭松年被押赴桐嶺舊圩伏法,手腳被繩緊綁,臨刑前他要求松腳,請求拿來紙筆,用腳夾毛筆寫下三副對聯,然后從容就死。第一聯:“松樹豈長青?伐干除根,難免今朝故死。年齡空算老!忍心害理,應知昨日前非。”第二聯:“ 歷任兩廣參謀,其縱英才,括盡民膏興大廈。空享七旬老壽,滿盈惡貫,犧牲狗命當鴻毛。”第三聯:“ 無處可藏身,早死免為亡國吏。有錢難贖命,來生不做富家郎。”三副對聯冷嘲熱諷,不似自撰,雖真偽難辨,讀來也頗令人欷歔嘆息,姑抄錄于此,以為逸聞存疑。
郭松年莊園 彭奔 攝
劉、黃、郭氏三大莊園,可說濃縮了武宣百年歷史滄桑巨變。解放后的新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在新中國、新社會,劉、黃、郭這些大地主莊園昔日的輝煌不可能再重現,他們的后代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好時光”。解放后,劉、黃、郭氏三大莊園被沒收歸公,用來作學校、糧倉。郭松年莊園在“文革”時還被拿來做村黨支部辦公地點,1989年落實政策后才歸郭家后人管理。當地村民說,郭松年直系后人多在梧州等地生活,郭松年有一個女兒已八十多歲,目前在美國定居。
原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 劉海若
黃肇熙生前娶了四妻,生有九子六女,目前還有一個女兒健在,現居住于湖北武漢。其后人多散居國內各地,有的遠在港臺及海外,其中也有不少名人,如據媒體報道,香港著名主持人劉海若也是黃肇熙家族后人,出生于臺北的她,曾為大陸與臺灣兩岸關系作出了貢獻。劉海若的母親黃慶中,是黃肇熙第七個兒子黃劍飛(原名黃錫英)的女兒。劉海若1987年畢業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1996年加入臺灣TVBS擔任晚間新聞主播。2000年加盟鳳凰衛視,擔任中文臺黃金檔節目"時事直通車"主持人,資訊臺財經節目主編兼主播。她曾經成功訪問過朱镕基總理,獲封"吳小莉接班人"。
不幸的是,劉海若后來遭遇車禍,險成植物人,又奇跡般恢復,只是無法完全康復,如今已淡出主播行業,其個人命運竟如黃家大宅一樣,已成昨日輝煌。黃肇熙大女兒的兒子、85歲的郭競楊曾撰寫一篇題為《黃肇熙辦學送兒抗日為國貢獻》文字并附上有關資料,呈送武宣縣統戰部、史志辦等部門,指出黃肇熙有幾個兒子或被國民政府追認為抗日烈士,或在家鄉莊園組織反擊日軍,保護數百村民生命,或參加抗美援朝的光榮歷史。這些史料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核實、確認。
攝影師彭奔 弦歌 攝
如今劉炳宇莊園已被武宣縣重新修繕對外開放外,在武宣縣葵花文化旅游節里成為一座標志性的莊園建筑,顯得異常亮麗、搶眼,每年九、十月份,這座莊園亦如金燦燦的葵花一樣,散發出鄉間田園風光獨有的魅力。對黃、郭兩處莊園的修繕,武宣縣一直很重視,很早就開始謀劃。武宣縣政府曾計劃以市場運作的方式,對莊園修復開發工程進行公開招標,但由于莊園修復工程耗資巨大,不少開發商望而卻步。目前,武宣縣政府已通過相關渠道籌集資金,黃肇熙莊園修繕工程已于2016年12月13日正式啟動,擬在充分保留黃肇熙莊園故居原始格局的基礎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故居門樓、地臺進行清理維修,對前、中、后三進主房及左右廂房、回廊、走道進行維修和恢復,并按照歷史樣式有效整治故居庭院空間。郭松年莊園修繕工程也將在2017年啟動。
據媒體報道,目前樟村已投入資金40多萬元用于硬化道路、綠化種樹和路燈亮化,下一步將拓寬進村五個路口,完善路網、改水、改廁、污水處理等建設,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黃肇熙家族后人、現任樟村黨支書的黃日初向媒體介紹,樟村已被列入2015年自治區生態鄉村建設示范村,今后將利用樟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莊園文化,把該村打造成“游有莊園、玩有田園、吃有葡萄、賞有奇石、富有物流”的“五有”特色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生態園。村委將協助有關部門編制黃肇熙莊園保護規劃,制訂保護政策,配合修繕工作,再現莊園當年風采。通過實施修繕保護工程,維護好黃肇熙莊園的半月塘、百年荔枝、百年古槐、黃肇熙創辦的惠儒中學舊址,建設古典村門、知青紀念館、國學文化長廊和兩座休閑觀光亭等。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往昔的劉、黃、郭氏莊園只是極少數人享用的宅居院落,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武宣古莊園也在新的歷史時期脫胎換骨、涅槃重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展鄉村莊園旅游,已成為一種趨勢、潮流,并且方興未艾。把昔日的古莊園進行修繕,修舊如舊,打造鄉村莊園旅游,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繁榮,早已成為當地政府及人民群眾的共識。劉氏莊園的修繕和開發,已在武宣縣葵花文化旅游節中大放異彩,成為廣西區內外鄉村文化旅游的一個令人向往之地。我們相信,經過精心修繕保護的黃、郭兩大莊園,將以一種新面貌出現在武宣的鄉間田野上,使莊園周邊的鄉親群眾受益,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到武宣古莊園飽含遺存的建筑藝術、文化底蘊以及歷史風貌所散發出的巨大魅力。我們已經看到,美麗鄉村建設已讓古老的城堡莊園再次煥發異彩,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游覽觀賞,讓武宣古莊園的舊貌和新顏在游人面前成為一道歷史與當代和諧交融的美麗風景線。
不是尾聲
筆者驅車從桐嶺鎮到東鄉鎮,先看郭松年莊園,再參觀已修繕開放、煥然一新的劉炳宇莊園,一路游過來,新舊對比,撫今感昔,不勝唏噓。直到黃昏時分,才來到二塘鎮的黃肇熙莊園,這是筆者游覽武宣莊園的最后一站。
走進莊園庭院,伸手觸摸涂滿標語、字樣的墻壁,走上破損的木梯,腳下吱吱作響的聲音,仿佛是百年古堡發出的嘆息。在深秋的黃昏,站立在高聳的莊園門樓前,夕陽余暉下的古莊園,顯出幾分凄美,也透出幾分蒼涼。
即將返程,回首仰望莊園城墻上火燒般的云天,心中祈愿:不久的將來,我當重游此地,但愿那秋風蕭瑟、斜陽殘照下的武宣古舊莊園,不再是如我這樣的匆匆訪客心頭揮之不去的感慨與嘆息!
夕照下的劉炳宇莊園后院 彭奔 攝
(鳴謝:本文寫作得到原武宣縣吳孝斌縣長以及武宣縣旅游局陳華堂、武宣縣博物館覃大耀、武宣縣史志辦李文湘及武宣縣委統戰部趙干初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有關武宣歷史及莊園建筑章節、郭松年事跡部分引用《武宣縣志》《武宣古韻(修訂本)》《舊桂系智囊郭椿森的人生沉浮》及網絡有關資訊,不再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謝!)
作者注:此文最初發表于2017年3月,時至今日,黃肇煕莊園修繕工程已告一段落,修舊如舊,重現當時盛景,夏秋之際,頗值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