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央視大樓“大褲衩”里面是什么樣?
180 2025-08-23
#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頭條帶你樂享河北##奮進新時代 魅力新承德#
在很多人印象中,鼎是高端的代名詞。作為青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1世紀,它就出現在遠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歷經1500余年的發展,鼎的地位愈發重要,相傳大禹曾征斂青銅,鑄造九鼎以代表九州。此后,鼎就成了王權象征,代表著至高無上與說一不二。
有關鼎的成語也有很多,如一言九鼎、問鼎中原、大名鼎鼎、春秋鼎盛……無一不體現出鼎的顯赫、尊貴與至高無上。還有鼎立三分、鐘鳴鼎食、四海鼎沸、鼎成龍升、革舊鼎新、拔山舉鼎等成語,也十分有氣勢。
那么,鼎在古代到底有什么作用,才讓古人這么重視它?
炊器:簡單實用
別看鼎現在十分尊貴,但在誕生之初,它還是很接地氣的。
考古研究表明,人類發明火、制造烹飪工具并食用熟食的時間遠早于漢字的產生。因此,作為文化載體的漢字,在一開始就對人類的飲食文化有所反映。下圖為“鼎”的象形文字,它看上去像是一口擁有支架的“鍋”。
鼎的早期古文字字形。來源/朱英貴《三足鼎立,人聲鼎沸——釋“鼎”》
蜀漢學者譙周《古史考》曰:“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于燒石之上而食之。及黃帝時,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苯涍^長期實踐,遠古先民學會了燒制陶釜,用來烹煮食物,這正是鼎的初始形態。為了更加方便,人們用“鼎足”把陶釜頂起來,這或許正是鼎、頂同音的原因。
總之,鼎在誕生之初,就是用來烹煮食物的一種圓形炊具。許慎《說文解字》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庇衷唬骸耙棕裕嘿隳居谙抡邽槎Γ笪瞿疽源兑??!痹凇兑捉洝分校ω缘呢韵缶褪巧想x(火)下巽(風),意思是把木頭劈開放在陶鼎下面,再以風力助燃來加熱食物。所以,漢字“鼎”中的“目”才是鼎的象形,指盛放食物的容器;下方的“爿”(音同“盤”,即劈成片的竹木)和“片”則是指被劈開的木頭。
從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時代的陶鼎為圓腹三足,沒有兩耳。陶鼎由陶釜發展而來,形狀自然還是圓形,這樣更有利于食物的烹煮。作為常見的家用炊器,陶鼎一般都比較小,體重很輕,易于端?。患又斩υ诩訜釙r,外部不會很燙,不需要另加鼎耳。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開始用青銅鑄鼎,銅鼎重量較高,且導熱性良好,所以要加上鼎耳以便于移動。
有關鼎的一些成語,直接源于其本義——炊器。最直觀的莫過于“三足鼎立”,即三根鼎足使圓形陶鼎受力均勻,使鼎身更加穩定。故成語“三足鼎立”或“鼎足而立”就形容三方勢力互相對立、鼎峙的平衡狀態。
東漢末年,劉備寄寓荊州,遇到了諸葛亮。后者在“隆重對”中提出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規劃,指出:“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天下大勢的發展的確如諸葛亮所料: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孫權據守江東,得到喘息之機的劉備也相繼得到了大半荊州和益州。自此天下三分,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
鼎的外部是三足,內部則是沸騰、翻滾的湯水,這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停不下來,于是就有了“人聲鼎沸”的比喻。再把范圍擴大到整個天下:亂世之下,各路軍閥你爭我搶,亂成一鍋粥,就是“天下鼎沸”或“四海鼎沸”,用來形容局勢動蕩,天下大亂。如東漢末年,“義兵鼎沸,在于董卓”;唐代中期,“及安祿山之亂,華夏鼎沸”。
再從功能上看,鼎是用來烹煮食物的炊具,故有“牛鼎烹雞”,形容大材小用。有時,被烹的對象還可能是活生生的人。古代有一種殘酷刑罰,名為“烹刑”。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就曾被齊王田廣烹殺。成語“刀鋸鼎鑊”就是指四種刑具,后借指酷刑。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被捕后,曾作《正氣歌》云:“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蔽奶煜閷幩啦磺鲃右蟊惶幰耘胄?,其高尚的愛國情操,得到后人的一致稱頌。
晉侯溫鼎,溫食器。溫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盤中加木炭保溫的飪食器。來源/山西博物院
青銅時代的鼎,常被用來調味,即《說文》中提到的“和五味”。著名賢臣伊尹,就擅長用鼎烹調食物。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敝未髧缗胄□r,伊尹把治理國家比作調味,讓“調鼎”有了治理國家的意思。另外,由于伊尹帶著鼎來相見商湯并成功得到重用,故成語“負鼎之愿”后來就形容臣子有承擔輔佐君王這一重任的愿望,即“提攜玉龍為君死”之意。
商王武丁在位時,立傅說為相,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意思是說,治理國家就像在鼎中做羹湯,需要往其中加入鹽和梅,使羹湯具有咸味和酸味。而賢相傅說,就是武丁做湯時的“調料”。身為朝堂頂梁柱的宰相、三公在處理朝政時,也相當于在鼎中調味。唐文宗在任命裴度為相時,也說“果聞勿藥之喜,更俟調鼎之功”。因此,宰輔或其他朝堂重臣也被稱為“鼎臣”“鼎位”或“鼎輔”。成語“調和鼎鼐”即指處理國家大事。
鼎烹煮食物這一過程,是正在進行時的狀態,所以“鼎”還能解釋為正當、正在。如成語“春秋鼎盛”,就形容人的年齡正處在強壯、旺盛之際,可謂“當打之年”。同樣是這個過程,食物由生變熟,意味著新舊事物的交替,故“鼎新”還有革新、更新之意,相關成語有鼎新革故、革舊鼎新等。
當然,鼎新還能指代王朝興替、政權更迭,這就涉及鼎的另外兩層身份了。
禮器:神圣色彩
炊器是鼎的“本來面目”,而它的第二層身份,正是禮器,即夏商周時期用來祭祀的重要器物之一。這正是鼎逐漸“高端”起來的主要原因。只是,鼎并非古人使用的唯一器具,為何它就能擊敗一眾“競爭者”呢?
民以食為天。在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遠古時代,吃是一件頭等大事,與吃相關的飲食文化也在無時無刻影響著人們。古人在祭祀祖先和神靈時,會想著把好東西進獻給他們;所謂的“好東西”,自然就是食物。鼎的多功能與實用性,讓它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一件食器,所以在祭祀時,鼎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盛放食物的容器。
青銅時代(夏商周)后,鼎的作用與地位愈發突出。彼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伴隨著國家建立,社會上層宣揚“君權神授”以維護其統治地位,神靈與巫術的色彩也愈發濃厚。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是古代貴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標志;難免被統治者神圣化;在國之大事作為主要祭祀禮器的鼎,極其重要與寶貴,是以它不可避免地被賦予尊貴、顯赫與神圣的色彩,進而被視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
鼎的材質與形狀也因為其身份的轉變而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鼎由陶土燒制而成,成本低廉,實用性卻很強;之后,銅鼎更為常見,除三足圓鼎外,還出現了四足方鼎。與圓鼎相比,方鼎的祭祀功能更加突出,形狀也愈發高大。這是因為,用來祭祀的“犧牲”一般都是整只,沒有被肢解,這對鼎容量的要求就會更高。此外,古人為了表達對祖先和神靈高大形象的尊敬,也需要更大尺寸的鼎。
這樣一來,“鼎”就有了盛大、顯赫的含義,如大名鼎鼎。成語“函牛之鼎”原指能容納一頭牛的鼎,后引申為氣勢宏大。鼎的尺寸變大后,重量也隨之增加,成語“一言九鼎”與“言重九鼎”就比喻說話極有分量;鼎之重,舉起須用全力,故“鼎立相助”就引申為他人對自己的大力支持。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與孟說比賽舉鼎,結果一時脫力,讓大鼎砸斷脛骨,隨即氣絕身亡。而成語“舉鼎絶臏”就是指舉鼎不成而折斷脛骨;后用來形容人的能力不足,無法承擔重任??梢?,鼎的分量的確不輕,非一般人所能抗?!傲δ芸付Α闭撸馗冻鋈苛α?,交出的作品,自然就是“扛鼎之作”。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截圖
項羽年輕時,力大無窮,有“拔山舉鼎”之力。憑借這一優勢,他在秦末起義軍中脫穎而出,擊敗各路強敵,成了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盡管項羽最終敗于劉邦,但他的英雄豪邁仍得到了后人認可。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時,就把項羽列入了帝王本紀當中。
言歸正傳。雖然夏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但由于青銅開采難度高、產量稀少,導致它仍是一種極其珍惜的材料,一般人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鑄造青銅器。在此情形之下,銅鼎逐漸成為貴族生活的象征。貴族用銅鼎烹煮、盛放食物,還用銅編鐘來聽音樂,場面極其豪華,這就是成語“鐘鳴鼎食”“鳴鐘列鼎”的由來。與之相反的則是“桑杯石鼎”,即木碗瓦鍋,形容生活簡樸。
列鼎而食、列鐘而樂是貴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鼎和鐘也被用來明確森嚴的等級制度。既然貴族也分三六九等,那他們使用的鼎、鐘就要在規格上有所區分??脊叛芯勘砻?,周代貴族會常用一組形制相似、紋飾相近但大小不同的列鼎來隨葬。因此,墓葬中鼎的數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
具體該怎么判斷呢?漢代學者何休注《公羊傳·桓公二年》曰:“祭祀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币话阏J為,天子用九鼎,九鼎中分別盛放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而這,或許正是九鼎成為王權象征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指出,天子的規格為十二鼎,見《周禮·膳夫》曰:“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睂Υ耍瑬|漢經學大家鄭玄解釋說:“牢鼎九,陪鼎三?!?/span>
蟠螭紋蓋鼎,出土于林州。來源/林州博物館藏
被祭祀的牲畜在大型鑊鼎中煮熟后,要移入到牢鼎中,這一步驟稱之為“升”,故牢鼎又稱為“正鼎”或“升鼎”,其中裝有肉羹。陪鼎又稱“羞鼎”,裝有帶佐料的菜肴,是正菜之外的加菜。按照慣例:太牢九鼎、七鼎,配羞鼎三;升鼎少牢五鼎,配羞鼎二;升鼎少牢三鼎或一鼎,配羞鼎一。一般來說,“三牲五鼎”已經是頗高規格,所以它也被用來形容食物豐盛。
鼎的使用方式。來源/曾曦《法象明器 占施知來——先秦鼎文化考論》
鼎被廣泛用于祭祀后,就變得愈發神圣;后來,商周統治者為強化自身統治,還繼續在鼎上大做文章,讓它成為一種教化的載體。據《禮記·祭統》記載:“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懻?,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顯揚先祖,所以崇孝也。”
想當初,大禹在九鼎上刻有九州各地山川、異物圖形,列于宮殿之外供人參觀,也是希望能達到教化百姓、溝通神靈的目的。從出土的青銅鼎來看,鼎身上還刻有很多的銘文與紋飾,盡管一些紋飾如饕餮紋等至今未能被破解,但其代表的神異,足以體現出威懾世人、教化萬民與溝通神靈的含義。至此,鼎已神圣而不可侵犯,有了象征王權的資格。
國器:王權象征
鼎成為國之重器的標志性事件,是禹鑄九鼎,使“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把九州山川河流分別繪制在九鼎上,并傳承了下去。后“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及至商朝末年,“商紂暴虐,鼎遷于周”。
據先秦典籍《左傳》所載,夏、商、周之間的王朝更替,是以奪取前代之鼎為象征的。于是,鼎就成了傳國重器,用以指代王朝或國家政權。如“鼎玉龜符”,就分別指代傳國玉璽與兵符。漢武帝時,還曾以“元鼎”為年號,以示其正統地位;三國時,吳末帝孫皓亦曾以“寶鼎”為年號。
按《宋書·武帝紀》:“魏武直以兵威服眾,故能坐移天歷,鼎運雖改,而民未忘漢?!边@里提到的“鼎運”,有“國運”之意。將鼎移至新都,是定都建國,故被稱為“移鼎”和“定鼎”。春秋時,周王室日漸衰微,秦、齊、楚都曾打算謀取九鼎,最出名的莫過于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征討陸渾為由,率領楚國大軍行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剛繼位的周定王十分忐忑,便令王孫滿為使者,讓他去探一探楚莊王的口風。誰知,后者一見到王孫滿,就直接問了九鼎的重量。九鼎為王權象征,楚莊王問鼎,便是對王位有所覬覦。對于他的狼子野心,王孫滿斥責道:“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三國杜預注曰:“示欲逼周取天下也?!币虼?,楚莊王雖未成功,但“問鼎”從此便有了謀權篡位之意,如“潛圖問鼎”;后又引申為對某種重要事物奪取的欲望和行動,如“問鼎冠軍”。
盡管九鼎目前還沒有被考古證實,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有學者認為,九鼎其實是一個鼎,名為“九州鼎”,簡稱“九鼎”。但更多人認為,九鼎確實存在。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碧茝埵毓潯妒酚浾x》注曰:“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焙笫纻骶哦θ肭兀厥蓟蕰r已經失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九鼎在周顯王時全部被沉于泗水之中(見《水經注》),秦始皇派數千人尋找,未得,遂以和氏璧為傳國玉璽。及至后世,女帝武則天曾重鑄九鼎,以維護其統治。
影視劇中,秦王欲遷徙九鼎,其意等同于遷徙天子。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截圖
九鼎雖然失傳,有關它的傳說還在繼續。作為王權象征,人們主動把它與更早的傳說故事聯系起來。按《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毕鄠鼽S帝鑄鼎成功后,被神龍接引,飛升而去。因其鑄鼎所在地被稱為鼎湖,故后世相繼誕生了“龍歸鼎湖”“云暗鼎湖”“鼎成龍升”“龍馭賓天”等成語,都暗指皇帝去世。
綜上,鼎在誕生之初,因為自身的“接地氣”而被廣泛使用,成為遠古時期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民以食為天,國家建立之后,鼎以自身的實用性與普及性成為統治者祭祀神靈和祖先的首選禮器,并被逐漸賦予了神圣色彩,最終進化為國之重器,成了王權象征與顯赫、尊貴和盛大的代名詞。
時至今日,寶鼎不僅象征著國家,還代表了和平與團結。2001年7月18日,值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際,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西藏自治區一座“民族團結寶鼎”。鼎身上鑄有56條夔龍,代表全國56個民族像兄弟一樣團結友愛;還刻有西藏人民都喜愛的“切瑪”和“八吉祥”圖案,表達了國家對西藏地區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除西藏之外,新疆(2005年)、內蒙古(2007年)、寧夏(2008年)、廣西(2008年)等自治區也都曾獲贈“民族團結寶鼎”。而早在1995年10月21日,我國還曾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尊世紀寶鼎,象征著中國與國際的友好往來。由此可見,鼎早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