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4不向,做錯快改掉”,床頭不能朝這4個位置, 真不是迷信!
132 2025-08-30
沈陽故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始建于1625年,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還是唯一一個宮比殿高的宮廷建筑群。沈陽故宮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3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目前,共保留清代建筑100余座、500余間。清入關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皇帝相繼10次東巡時駐蹕在此。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沈陽故宮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集多民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沈陽故宮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應該怎么逛?在沈陽坐地鐵1號線,于懷遠門站B口出來后往懷遠門走,步行七八分鐘就到了。可先去大清門東邊的東大門打卡拍照,然后,由大清門進入。進門正對著皇帝上朝的崇政殿,崇政殿內部的龍椅上放著的正大光明匾額,是當年乾隆皇帝回遼祭祖所立的。
從崇政殿往右手邊走,就到了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是沈陽故宮的標志性建筑,造型很像是一座雙層屋頂的八角亭子,俗稱八角殿、八角亭,八個角據說象征八旗,也有說象征八荒一統的。大政殿前面東西兩排一樣的亭子,平面上呈“燕翅”狀排列,東側為左翼王和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亭,西側為右翼王和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亭,世稱十王亭。
后金政權草創期間,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要分別在自己的亭里隨時議政,到了皇太極后期皇權集中,十王亭已變成各旗值班官員等候的傳喚之所。
大政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神圣的地方,新君即位、頒詔、慶典、凱旋、國宴都在大政殿、十王亭前的廣場上舉行,順治皇帝就是在大政殿登基的。在大政殿打卡拍照超級出片,可以打卡沈陽故宮的天空之境,同時還能嘗嘗大政殿的文創冰棍。
看完大政殿去敬典閣(儲存皇室族譜之地),門邊上有一個手繪地圖的打卡點,這里可以蓋到超大的福字章。穿過敬典閣去看介祉宮,這是乾隆為他親生母親崇慶皇太后(甄嬛原型)所建的寢宮。
看完介祉宮穿過頤和殿,從左翊門進入,就到了鳳凰樓。鳳凰樓是沈陽故宮的另一處標志性建筑,位于沈陽故宮中路建筑群的中軸線上,是整個宮殿建筑群的最高處,可以俯瞰整個故宮,樓內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鳳凰樓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為黃琉璃瓦綠剪邊、重檐三滴水、圍廊、歇山式建筑,不僅是賞物觀景之處,還具有特殊的軍事目的,是后宮禁院的門戶。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風格,鳳凰樓成為沈陽著名的景觀,被列入“陪都十景”和“盛京八景”中,號曰“鳳樓曉日”。歷代清帝東巡時都要登樓觀景、賦詩。
鳳凰樓后是寢宮,清寧宮位于最北端,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哲哲的住所。此外,還有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合稱“臺上五宮”。這些寢宮的建筑式樣幾乎完全相同,都是五間硬山琉璃瓦頂出廊式房間,典型的滿族式建筑,采用四合院布局,寬敞而緊湊。永福宮雖然位于最末端,但由于莊妃的才智和后來的功績,使得永福宮在五宮中后來居上,贏得了耀眼的榮光。
在關雎宮旁邊的過道,可以近距離拍到屋脊瑞獸。路過清寧宮身后的煙囪,穿過御花園,就到了乾隆東巡時所建造的西路了,黑頂綠邊的建筑是當年儲存《四庫全書》的文溯閣。穿過文溯閣前方的嘉蔭堂,就能看到戲樓了。戲樓旁邊是鐘表館,這里有很多歐洲各國進獻給清朝皇帝的精美鐘表。
沈陽故宮珍藏了大量珍貴文物,一年四季各種展覽不斷,令游客應接不暇。是與北京宮苑、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今天,沈陽故宮不僅完整保留著特色鮮明的清初宮殿,更以10萬余件館藏清宮精品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之列。
清太宗皇太極所用鹿角椅
沈陽故宮珍藏的法國制造的“銅鍍金鳥音座鐘”
言及沈陽故宮的鎮館之寶可謂不勝枚舉,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御用寶劍、清太宗皇太極御用腰刀、皇太極御用鹿角椅、雍正皇帝手書的墨寶“平安如意”、黃緞繡金萬地金龍彩繡十二章龍袍料、朱漆描金雕云龍國寶盒、金漆雕龍紋有束腰帶托泥七屏式寶座、清乾隆款填琺瑯嵌瑪瑙葫蘆瓶、清掐絲琺瑯勾蓮象耳三足蓋爐、清剔紅樓閣人物紋座屏、清銅鍍金甪端、后金天命云板、金代交龍鈕定更大鐘……
幾乎每件鎮館之寶,其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如御用鹿角椅,是用清太宗皇太極征戰中所獲麋鹿的鹿角制成的。這場戰役爆發于后金天聰五年(1631年),史稱大凌河之戰,它是明和后金戰爭的一個微妙轉折點。大凌河之戰的結果,導致雙方的軍力對比、形勢走向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甚至觸及到清初的國策轉向。
沈陽故宮是一座豐富的歷史文化寶庫,也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旅游景點。行走在400歲的宮殿中,慢慢品味一物一景,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文/圖:張松
編輯:徐博彥
檢校:水天
責編: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