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不寧,原來是這是五種風水在搞怪
175 2025-09-09
聊日不落,避不開兩個字,一個是棍,一個是鎊,官方是這么定義的:這是一個工具,是用于攪拌糞便的器具,多為木質、竹制或金屬長柄結構,核心功能是使糞池內糞便,混合均勻,便于發酵、清理或運輸,常見于農業和畜牧業場景。貼不貼切?這個稱呼已成全世界共識,無需過多解釋。
那是一塊島域,擱兩千年前,就是“偏遠的漁村”,凱爾特人在那,整天打獵種地,日子過得挺佛系。
忽然有一天,羅馬人開著戰船殺過來了,凱爾特人哪兒見過這陣仗?被一頓胖揍,南邊兒肥沃土地全被占了,他們躲到西邊威爾士、北邊蘇格蘭的山里吃野味。
羅馬人在這修了倫敦城,又建了一百多公里的長城,防北邊凱爾特人反攻。
他們把土著人抓來當奴隸,種地、挖礦,或販賣到歐洲。就這樣過了四百年,到407年,羅馬帝國開始動搖了,國內鬧起義,外面被日耳曼人威脅,實在沒精力管這破地兒,干脆把軍隊全撤了,這片區域才“恢復自由身”。
可是,羅馬人一走,日耳曼部落里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有朱特人,一看時機成熟,殺過來撿漏。他們把島東邊分成七個小國,結果天天互掐,今天你搶我羊群,明天我燒你村子,史稱“七國時代”。
到了8世紀末,丹麥海盜來了,占了東北部,強收保護費,叫“丹麥金”,因為這片兒就叫“丹麥區”。無奈之下,威塞克斯國王跟丹麥人簽協議,暫時“劃江而治”。
后來七個小國家統一了,結果沒安穩多久,丹麥人又打過來了。成了新的統治者,沒多久“懺悔者愛德華”又給搶回來了,結果他沒有后代,死后,王位出現了空缺。
1066年,法國公爵征服者威廉擊敗了眾多對手后,獲得了王位。
這哥們兒忒狠,把日不落貴族土地全沒收,自己留了1/6,全是倫敦這種好地段,剩下的分給親信,還搞了本《末日審判書》,把全國每塊地、每頭牛,家里有幾只雞,都登記得明明白白,成了“封建大莊園”,這就是諾曼王朝。
然后他女兒的后代繼位,建立了金雀花王朝。接著與法國長期拉鋸,斗了一百多年,王朝逐漸分裂,兩個玫瑰家族一頓亂戰,紅玫瑰贏了,建立都鐸王朝。
接著是斯圖亞特,漢諾威,溫莎王朝,直到今天的查爾斯三世。
要說日不落的崛起靠什么呢?倆字:打劫。一直到16世紀時,他們還是都是歐洲邊緣的窮國。當時西班牙是首富,靠美洲殖民賺老錢了,商船滿載金銀往返大西洋。
沙白女王一琢磨,打劫來錢快呀,西班牙商船不錯呀,她親自給海盜頭子德雷克頒發“私掠許可證”,搶到的財寶跟王室分成。
到了1588年,西班牙國王忍無可忍了,派龐大的艦隊直撲日不落,想一舉滅了這個“海盜國家”。沒想到,人家用靈活的小船戰術,加上火攻船突襲,把西班牙笨重的大帆船,燒得七零八落。日不落絕境翻盤,徹底踢開了天主教勢力的威脅。從此,正式開啟“全球打劫模式”,一步步變成海上霸主。
1640年,查理一世為了籌錢打仗,繞開議會強行征稅,惹毛了代表貴族和商人的議員們:“憑啥你想收錢就收錢?”雙方矛盾爆發,開打內戰。
結果議會軍贏了,把查理一世砍頭了,這里成了“沒有國王的共和國”。后來,查理的兒子又被請回來復辟當國王。
1688年,國王詹姆斯二世企圖恢復天主教統治,引發議會擔憂。直接把王位給他廢掉了,把他女兒和女婿扶上位,史稱“光榮革命”。
隨后,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你不得隨意征稅、干涉立法,大事聽議會的。自此,君主立憲制確立,王權被架空,日不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快車道。
您看,它現在這個版圖挺有意思,硬拼出來的。
1535年,威爾士先被“收編”,成了一部分;1707年,又跟蘇格蘭達成協議:“一起過日子吧,你有市場,我有資源!”雙方正式合并,組成“大不列顛王國”;
1801年,愛爾蘭也被拉進來,國號變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但愛爾蘭人一直鬧獨立,1922年,南部26個郡脫離出去,成立愛爾蘭共和國,北邊6個郡至今沒走,就是北愛爾蘭,但時不時鬧點別扭。
1756年,英法為了搶殖民地,干了七年。不得不說,那時候他們海軍確實挺厲害,把法國艦隊打毀了。從加拿大、印度搶了大片殖民地。“海上霸主”這個稱號就傳揚出去了,從北美到印度,殖民地遍布全球,太陽走到哪兒,都能照到日不落的國旗,這個底子,就是那時打下的。
除了艦隊,他們還有一樣超級武器,那就是英鎊。早在羅馬時代,他們就開始用銀幣做交易。到了17世紀,倫敦金匠鋪意外成了“早期銀行”。有錢人怕金銀被盜,就把財物存到金匠那里,換來的收據漸漸能當錢用。重點是金匠信譽要好。如果金匠破產,這收據就成了廢紙,這便是最早的“銀行券” 。
1694年,要跟法國打仗了,缺錢,干脆成立英格蘭銀行。銀行向老百姓發行股票,湊了120萬。作為回報,銀行獲得印鈔權,最初的英鎊就是“政府借條”,印著“見票即付”,靠著政府信用,英鎊慢慢成了“硬通貨”。
19世紀,他們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英鎊含7.32238克黃金,拿英鎊就能換黃金。當時他們是“世界工廠”,棉布產量占全球一半,鋼鐵產量超半數,各國做生意都要用英鎊結算,連清政府賠鴉片戰爭的賠款,都得換成英鎊。到1914年,全球40%的國際貿易都用英鎊,倫敦成了世界金融中心。
但兩次世界大戰,讓英鎊元氣大傷。一戰時,為了打仗,瘋狂印鈔,1919年撐不住,宣布英鎊不能兌換黃金,金本位制崩潰,匯率暴跌。二戰時,德國轟炸倫敦,日不落欠下美國巨額債務。
后來美元成了新霸主,英鎊只能退居二線。2008年金融危機,日不落大量印鈔救市,英鎊大幅貶值;2016年脫歐公投,英鎊一天就跌了10%。如今,英鎊在全球外匯儲備里只占4%,早已沒了當年的風光。
他們真正的沒落,是從一戰開始,看起來贏了,其實輸慘了。死了90萬人,花了90億英鎊,賣了10億海外資產,還欠美國5億英鎊,從“債主”變“欠債的”。
二戰那就更狠了,德國空襲把倫敦40%的建筑炸平,考文垂幾乎全毀;為了買美國武器,把印度、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的物資全搬空了,戰爭結束后,欠債47億英鎊,徹底“砸鍋賣鐵”。
二戰后,殖民地老百姓一看,你就是個紙老虎啊:甘地天天絕食抗議“非暴力不合作”,1947年印度獨立了;1956年埃及要收回蘇伊士運河,日不落派兵干涉,結果被美蘇聯手打壓,國際威望一落千丈。
1960年是“非洲獨立年”,17個國家瞬間獨立。到20世紀末,日不落殖民地只剩56個小島(比如開曼群島、直布羅陀等等)。
與此同時,美蘇成了超級大國,他們只能抱大腿:拿了美國的援助,但得聽話;跟著北約圍堵蘇聯,在國際上也沒啥話語權了,連加入歐盟都磕磕絆絆(1973年才加入),2016年還鬧脫歐,跟歐洲還“撕破臉”了,現在也邊緣化了。
重點來了,為什么大家都親切的叫他“攪屎棍”呢?因為幾百年來,它就沒干過幾件人事。
當年西班牙有錢,是霸主,他就派海盜搶人家商船,還資助荷蘭反抗西班牙,最后把“無敵艦隊”燒得精光,給西班牙弄“躺平”了。這倒沒什么,躺平那主也不是啥好鳥,這叫黑吃黑。
法國路易十四想統一歐洲?日不落聯合荷蘭、奧地利搞“反法同盟”;拿破侖稱帝?他們又拉著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組成同盟,最后把拿破侖流放到小島。
然后!1815年維也納會議,日不落逼著各國把法國地盤瓜分了,讓歐洲重回“碎片化”。這些都正常,像野獸間互撕。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日不落、法國幫奧斯曼打俄國,就為了不讓俄控制黑海海峽;19世紀在中亞,他們跟俄國“大博弈”,扶持阿富汗當“緩沖國”,你看看現在,阿富汗亂成啥樣,病根就在這。
德國統一后變強國了,日不落先在一戰拉著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把德國殖民地瓜分;二戰,又聯合美蘇滅了納粹,戰后推動德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1990年統一后,又拉進北約“看著”。
這些事沒啥可說的,正常!但是能看出來,這個國家很擅長合縱連橫!這不是鬼谷派絕學嗎?但是后面的事,用東北話講,就不是那個揍了。
最近熱點話題印巴分治:日不落臨走前搞《蒙巴頓方案》,把英屬印度分成印和巴,劃邊界的人壓根沒來過印度,隨便畫了條線,導致克什地區77%人口是穆斯林,王公卻是印度教徒,兩邊從1947年打到現在,死了幾十萬人。
巴以問題:一邊承諾阿拉伯人獨立,一邊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1947年還是分治方案,把巴勒斯坦55%土地劃給猶太人,從此巴以天天打仗,炸公交車、扔石頭從沒停過。
還有個事很多人沒注意,一戰期間,奧斯曼要不行了,他和法國,偷偷達成一個協議,要瓜分中東的地盤,這就是著名的《賽克斯 - 皮科協定》。
他們劃分勢力范圍時,也不考慮啥實際情況。什么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土耳其人隨機分配,又把遜尼和什葉為主硬湊一塊。
加沙和耶路撒冷哥倆共管;日不落管一片,法國管一片;中間還設了兩個緩沖區,他倆分別在里面設點控制。
后來,日不落為了滿足猶太復國情緒,1917年又單方面改了協議,答應讓猶太人,在國際共管的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這就惹惱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讓阿以之間矛盾越來越大。
這份協議多壞,不同民族和宗教群體被強行放在一起,跟火藥桶一樣,伊拉克、敘利亞內戰不停。而且,這種混亂也給某極端組織的崛起,提供了機會,讓當地老百姓過的提心吊膽。
1960年,塞浦路斯要獨立。但日不落故意把島上希臘族和土耳其族,硬湊在一個國家。還規定,土耳其族在政府有30%席位和否決權。兩族矛盾越來越大,1974年內戰爆發,土耳其趁機出兵占領北部。從此,塞浦路斯一分為二,而且這根攪屎棍,還留著兩個軍事基地,持續干涉塞浦路斯事務。
也是1960年,尼日利亞擺脫殖民,獲得獨立。然而,日不落在殖民統治期間,將豪薩族、約魯巴族、伊博族,這三個敵對族群,合并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國家。
而且,還把石油豐富的三角洲地區,劃給了伊博族。這使得伊博族在經濟上占據優勢,引起了其他族群的不滿和嫉妒。
1967年,矛盾激化,尼日利亞爆發了持續三年的內戰,極其慘烈,100多萬人死亡。即使到了現在,尼日利亞國內,不同族群之間,仍然時不時地爆發沖突,何談發展。
1997年我們的寶貝要回歸了,可當時的那個總督,搞出個“政改方案”。這方案非常不講道理,改變了地區的政治制度,讓很多親英派進了港立法局。
回歸后,這些人就成了“港什么獨”的幫手。他們跟著外面的勢力,搞事情。煽動一些人違法集會,破壞當地法律和秩序。
然后又是“黑什么暴”事件,內外勾結勾結,支持暴力分子,把一個風水寶地攪得亂七八糟,破壞發展。
2021年,他們派“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到咱們南邊“自由航行”,結果航母漏水、艦載機墜海,成了“海上碰碰車”。其實他在那個區域,沒啥利益,就是為了討好阿美,當“反華急先鋒”,連自己國網友都罵:“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給阿美當炮灰!”
所以說,這個國家,靠“海盜起家、殖民發家、工業稱霸”,但骨子里透著“島國心態”。害怕歐洲大陸統一,害怕別人比自己強,所以拼命搞平衡、搞分裂,短期看好像占了便宜,長期卻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
現在沒了殖民地,工業空心化,脫歐后跟歐洲鬧別扭,連蘇格蘭都可能“單飛”,曾經的“世界霸主”變成了攪屎棍,咱們老話講:“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