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源于生活、世代相傳,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2024年是中國批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20周年。二十載保護之路為這一年賦予了格外厚重的意義,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體系也在這一年更好地被世界了解。
亮眼成績背后是扎實的行動
20年來,中國結合《公約》精神,立足中國國情,建立起既與國際銜接,又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體系,夯實了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理論探究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傳播推廣體系等。
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目前,國務院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56名,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有10萬余項;創新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2015年以來,培訓非遺傳承人4萬多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惠及非遺傳承人超10萬人次。
2024年,共有100個單位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8人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代表獲得授牌,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代表獲頒獎章、證書。
亮眼成績背后是扎實的行動。一年來,有的地區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建場館、強基地、優環境,夯實保護基礎;有的地區銳意創新,開拓非遺保護新場景;有的單位潛心培養人才,擴大傳承人群;有的單位推進數字化保護,發掘文化IP;有的傳承人掌握了新技能,還活躍在城鄉文化建設的第一線。
接地氣 有新意
非遺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是歲月積淀而成的禮物,也是人們寫給當下的錦書,記錄時代與社會變遷,也面向未來承載美好期待。在融合之中,非遺的活態與新意永遠相得益彰。
千畝麥田上、熙熙人群間,耳可聞唱和、手可觸琴弦;戴上VR(虛擬現實)設備,人們“瞬移”至河南寶豐的馬街書會現場,請民間藝人“亮書”,跟學曲目唱段。即便不在馬街書會定期舉辦的正月,人們通過現代技術也能充分感受到這項民俗的喧騰與熱烈。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題活動等非遺展示交流平臺,非遺與科技融合產生的互動產品越來越成熟。沉浸式體驗成為人們回到非遺所在環境的一條“高速路”。
平日潛心鉆研技藝,抽空上線向網友普及非遺知識,許多非遺傳承人實現傳播力與傳承力的“雙增收”;非遺購物節與區域文化品牌和文化集市結合,散發濃濃“國潮范”;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年輕人漸成主力。
“如果這套茶具能再有個杯架就好了?!睆娜粘I盍晳T出發,建水青花瓷器燒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董政江設計出了榫卯結構的杯架,為此專門跟當地木雕技藝的傳承人取經。在正式出品前,他邀請了一批“95后”來做“品控”,根據意見做調整,直到大家都說想“入手”才定版。新產品很受歡迎,董政江因此又接到了好幾個“定制款”需求清單。
堅守源于使命,創意源于熱愛。2024年,不僅傳承人主動想方設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更有國人的文化自信匯成強大的需求支撐。其中,最鮮活的當屬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印發,提出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產品、培育特色線路等8項重點任務。2024年,全國各地密集推出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孵化“非遺+演藝”“非遺+旅游商品”“民宿+非遺”等業態,以非遺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非遺的傳承傳播。
非遺融入生活、改變生活
非遺傳承有序,也極具生產力。涉及1721個縣域、9100余家的非遺工坊,直接吸納27萬余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3.6萬元。
每家非遺工坊都以一個或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主轉軸,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當地人就地就近就業緊密結合。2024年,這根鏈條更加牢固。
“簪花圍”讓福建泉州蟳埔村頻頻“出圈”。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蟳埔村,不論年齡大小,人人盤起頭發、頭戴花環,走起來仿佛一片姹紫嫣紅的“花園”。這樣的景象成了蟳埔村旅游必體驗項目。抓住機遇,當地帶動婦女學習簪花技藝。據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統計,“簪花圍”為蟳埔村增收5億元。
“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傳統技藝變致富事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非遺融入生活、改變生活,讓更多人活得漂亮、活出精彩。
北京民俗博物館的舞獅表演(攝影:本報記者 盧 旭)